|
坚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日照市高度重视民生,逐年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级日照市建立25周年特别报道”第五集 : 民生为本。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日照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导向。
2013年10月1日,《日照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正式施行,全市近30万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纳入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
这项在全省率先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失地农民、失海渔民的后顾之忧。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1986年开始探索起步,到目前已经形成了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全民覆盖。
日照市社会医疗保险,从2000年出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到2008年基本实现全民覆盖。2014年,日照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并轨,在全省率先建立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均等化。
通过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就业政策服务和培训服务,积极开辟就业、创业途径,促进了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3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
经济跨越发展、财力显著增强,政府对民生工程的投入逐年加大,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94.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0%。高度重视民生,努力改善民生,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居者有其屋,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为满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日照市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这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从2003年起,日照市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廉租住房补贴、实物配租为主要形式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三保障”制度,全市累计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4.46亿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12万元。
2014年4月,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通过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配租,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新制度降低了申请门槛,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照市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1996年,全面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2007年起,全市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补助贫困住宿生生活费。2009年至2013年,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五年累计完成校舍改造投资16.88亿元。2011年,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共投入资金4.9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328处。2014年,启动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新建改建城乡幼儿园50处,其中在城区建成20个公益性幼儿园,缓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努力让老百姓感受到日子越过越好,让困难群众生活有盼头。”
这是市长李同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郑重承诺。
从2004年起,日照市委、市政府开始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这项工作开展11年来,共组织实施了14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内容涵盖了新农村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弱势群体救助、以及百姓的吃、住、行等各个方面,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从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繁忙的公交网络中,运行着290辆新能源汽车,超过市区公交车总量的一半。公交车面孔的悄然变化得益于为民办实事项目。
加大涉农投资、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助残解困、实施新农合等等这一系列的受惠群体都得益于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2013年11月,《日照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正式发布实施。这一举措将推动我市全力抓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低有所保、困有所助,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着日照市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群众离这些目标将越来越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