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7-10 1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
回顾发生的这些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打基础,拉框架。这主要是在第一个十年。在当时的临沂地区,作为县级日照市各项经济指标都是比较靠前的。特别是随着港口的建设,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离地级市的要求,与其他市相比,日照的差距也很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建成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小;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硬件滞后。针对这种情况,当时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修订规划。借助建设部陈晓丽来日照挂职副市长这一有利条件,重新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照都是依据这一规划建设的。二是,机关东迁。首先是市级机关大楼的建设,这一决策是在1993年3月人代会后提出来的,当年12月27日奠基,1994年10月1日封顶,1996年5月6日正式启用。机关大楼的建成使用,带动了市直机关的东迁,带动了整个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三是,道路框架。新市区建设的第一条路是烟台路。之后又建设了高标准的北京路,留有大面积绿地的青岛路,山东路,济南路,泰安路等。虽然这些路当时只是建设了其中的一段,但它却拉起了整个市区的道路框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