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底,日照市第一家自营进出口企业——— 日照市进出口公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由此掀开了日照开放发展的篇章。
自“十五”以来,日照市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出口总值每两年翻一番。
2003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
2005年,突破20亿美元大关;
2007年,突破50亿美元大关;
2010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2011年,全市进出口再上新台阶,突破二百亿美元大关。
2013年,全市外贸再传新捷报,突破三百亿美元大关,达到330.39亿美元。
这一组组令人怦然心动的数字,是日照这些年对外开放成果的最好见证,它清晰地展现了日照对外开放的步伐,见证着日照的诞生、成长、辉煌……
开放型经济篇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等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放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把“港口兴市”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引擎”
港口兴市是日照市确定的“四大战略”之首,在“四大战略”中起到引领和关键作用。随着日照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日照市对外贸易在港口改造升级中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2011年、2013年进出口额分别突破100亿、200亿、300亿美元,2013年达330.4亿美元。
多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围绕不断完善提升港口综合功能,采取了不断完善港口规划、不断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加强港口对外合作等等一系列措施。
港口总体规划了石臼、岚山两大港区,280个泊位,6亿吨能力。根据发展需求,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去年日照港石臼港区规划调整请示已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准,石臼港区南区泊位堆场等工程正在推进,力争用三到四年时间,完成市区铁路南移和港口布局调整,实现铁路货运“南进南出”、货物吞吐“北集南散”、布局优化与管理提升一步到位。
“十一五”期间,日照市新增泊位18个,建成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铁矿石、原油、集装箱、散粮、木片等一批大型专业深水泊位,港口通过能力达1.5亿吨,其中矿石、煤炭、集装箱、散粮、水泥、木片、液化等码头的系统能力或泊位等级均达到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去年又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改扩建等10项重点工程,新增6个泊位均通过省政府对外开放验收。
围绕物流链和产业链的双向延伸,通过扩大开放,加强与上下游关联大企业、优势资本的联盟合作,吸引中石化、山钢、青岛港、香港晋瑞、新加坡裕廊港等70余家“国”字号、“外”字号大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港口建设和经营,实现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打造北方重要的原油上岸基地和国家级散货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
把载体平台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支撑
经济园区在扩大开放中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按照“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和“三为主、两致力”的总体定位,日照市牢牢抓住开发区先行先试、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推动日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岚山工业园和莒县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全市各类开发区内现有企业62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6家;拥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132个,专业管理人员734人,职工16万余人。2013年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78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3.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9亿元,各开发区完成进出口额、利用外资占全市的60%以上。
加快推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日照市把中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作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载体,着重加大对韩项目招引,目前已初具规模,以威亚发动机和派沃泰变速箱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去年日照市第一大产业,我们正按照韩国工业园的管理模式运营,争取成为全省首个中韩工业园。
建设了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该中心2010年1月启用,是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一个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具有“一站式”通关、企业聚集经营、电子口岸、社会监督四大功能,共设137个窗口,17家单位进驻办公,该中心的建成使用对推动鲁南临港产业带发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2008年设立了日照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是日照市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场所,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一期17.6万平方米,建成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海关查验仓库各一座。目前,该中心运营良好,在企业降低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有力保障
日照市设立了行政服务大厅,所有审批事项均在服务大厅办理。设立了行政投诉中心,开展了“企业宁静日”、“庸懒散”、违规收费等整治活动。建立完善推进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3项,出台了工商登记改革18条措施,全市私营企业户数增长15.6%。开展了“定向联络、扶企发展”活动,定向联络200家重点涉外企业。
加强涉外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创新实施外宾就医卡制度,5所人民医院建立外籍人士诊疗体系,设立外部联系和内部诊疗协调机制,配备专用导诊台和联系电话,安排懂外语的医生提供服务。筹建了日照市耀华国际学校和日照市耀中国际教育幼儿园,国际专家公寓正在筹建。制定了公共场所外文标识牌审核制度、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免费外语培训计划,逐步解决外商在日照市公共场所的基本交流问题。
招商引资篇
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不争的事实。
2009—2011年,全市招引推进投资额过1000万元项目3444个,实现到位资金1104亿元;2012—2013年,全市新招引推进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975个,实现到位资金625亿元。
现代集团、金鹰集团、华润集团等1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日照市,已形成汽车零部件、浆纸、冶金、粮油、石化等几大优势产业,威亚汽车发动机是全省装备制造业领域利用韩资最大的项目,亚太森博浆纸是全省第二大利用外资项目。
据统计,今年1—9月份,全市共招引推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招商项目398个,实际到位资金额234.8亿元。外资方面,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外资企业近340家,合同利用外资破5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破40亿美元。
由此不难看出,销售收入越高、利税贡献越大的企业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来的企业占比越高,充分彰显了招商引资项目的引擎作用。
近年来,日照市已形成冶金、石化、汽车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浆纸印刷包装、海洋装备、粮油加工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临港产业集群。2012—2013年,石化、高端装备制造、冶金、资源加工产业通过引进和对外合资合作,做大做强现代威亚、日照钢铁、亚太森博、岚桥等骨干龙头企业,拉动一批配套项目落户,实现到位资金360亿元以上。
东港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港口优势,招引几百家物流和外贸企业;岚山区借助日钢平台,打造了10家较大规模的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过400万吨;莒县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晨曦集团连续6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具备原油一次加工500万吨、综合加工850万吨产能;五莲抓五征集团的龙头带动,规模以上配套企业达42家;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威亚发动机资源优势,引进31个汽配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0.8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企业39家,总产值415亿元,占86.4%;在全市认定的28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以及对外合资合作的企业23家,去年产值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98.4%。
近年来,充分发挥日照港的优势,日照市先后引进晋煤集团、山西能交投、中国华信、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签约落户,培育了几百家物流和外贸企业;在威亚发动机的带动下,开发区已经引进31个汽配产业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去年实现税收7.3亿元,今年上半年达到6.1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汽配园一、二期已填满,三期也开始布局项目。在日钢的带动下,较大规模的钢铁深加工企业已达10家、加工能力400万吨。
在引进的同时,日照市着力培育造就了一批本土企业。晨曦集团打造国际贸易、石化生产、粮油加工三大板块,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51亿元;兴业集团销售收入连续四年超100亿元;凌云海集团日生产加工3500—4000吨原糖,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加工企业;浩宇集团涉及热电、纺织、物流、矿业等行业;浮来春集团拓展矿山经营、房地产、园林开发、种植加工等;五征集团已形成农用车、汽车、专用车、农业装备和现代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成为中国机械制造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岚桥集团加快石油化工、港口物流、地产旅游、国际贸易四大产业发展;山东双港活塞有限公司的高档活塞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三位。
25年,日照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激情四射、潜力巨大的开放型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