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作为曾经的资深网瘾青年,我深知网瘾对一个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总结了一下,网瘾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接触期、狂热期和冷淡期。
冷淡期:刚刚接触游戏,且对其感兴趣,有空余时间就想到游戏。
狂热期:随着技术的提升或是对游戏越来越熟练,会无时无刻想着游戏,甚至大过于吃饭睡觉。
冷淡期:对游戏渐渐失去兴趣,玩得越来越少。
当然,这是针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三个时期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一个从接触到腻味的过程,那么,到底要多久才会腻味?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网瘾青年在上大学后,会渐渐对游戏失去兴趣,这也就是所谓的冷淡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网瘾青年会在进入社会后慢慢戒掉网瘾。只有剩下不超过百分之三还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对此,很多家长更加焦虑,都大学了才进入冷淡期,那高中岂不是狂热期?那学习还不是照样荒废?
没办法,事实的确是这样,在高中时期,很少有人能自发戒掉网瘾,而好好学习的。
02、很多人都说网瘾危害很大,那到底有多大?
17年,变形记中的网瘾少年李锦鉴,毒打老师和亲妈!
在学校老师阻止其看小说,一拳挥向老师,在家,其亲妈让其少玩游戏,他直接将亲妈掀翻在地,并在事后扬言:超想打她。
这体现出来的是一个错误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其溺爱的方式,让其养成了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性格。
前两年,17岁的小新(化名)为了偷钱去上网,将亲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两位老人可谓受了无妄之灾,原因是小新经常跑去网吧,父母没给他钱之后就偷。被父亲教训后死性不改,联想到前几天父亲说过拿了四千块生活费给爷爷,就衍生出了偷钱的想法。
结果在翻找途中惊醒了二老,小新就心生歹念,冲进厨房提起菜刀就砍!
每个网瘾少年心里都住了一个被压制的恶魔,恶魔一旦放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网瘾的危害不仅于此,而现在青少年网瘾现象越来越严重,该怎么办?
03、在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逆向思维这个词。
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首先确定好目标,然后从目标出发,反复推演。它的核心不是去研究你现有的条件能达到什么目标,而是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需要什么条件,采取何种方法。
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执行。
如果不具备,也别着急放弃,你可以换一个方向,换的方向是你缺什么?怎么样做能满足?并能保证你能在执行过程中解决你所遇到的困难。
就比如,相信大家也看过电影、电视或是小说,为什么有时候遇到危机,而主人公却不慌不忙。紧张、恐惧的只有弱者。那是因为主人公已经遇到过太多次类似的情况,对自身的实力有了衡量标准,他已经预见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了。
那么,戒网瘾是不是也可以如此?把戒网瘾当做目标,再思考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当然,这可能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能听话,并且好好学习,如果孩子能好好学习,玩不玩游戏是不是也无所谓了?
04、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我们就必须得知道孩子的心理。
孩子热爱电子游戏,他心里就会一直惦记着游戏,阻止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不满等情绪。打一顿或者骂一顿起到的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效果。
因为热爱,所以只要有空可钻,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玩游戏,所以一味的压制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们可否将玩游戏的时间拿出来做奖励?条件是提高学习成绩?
孩子每天有其固定的时间玩游戏,不可太多,必须保证孩子还有时间来学习,然后余外的时间需要孩子用成绩来换?
当然,这个方案能实施的前提是要家长和孩子搞好关系,孩子才会听家长的。对此我建议此·方案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然后决定,必须要得到孩子的认同,执行起来才有效果。
还有,要做到这一点家长也必须花时间来监督孩子,因为孩子的自制力很差,没有家长的监督这个协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是不是所有条件都满足了?如果不满足,可以再根据目标换一个方案。
其实,网瘾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用对方法,别让孩子误入歧途,让孩子的人生还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总的来说,目前并没有什么确切有用的方法能戒除网瘾,家长们能做的就是对症下药,利用逆推思维来思考对策,然后利用实践来检验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