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6-4 14: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日照
四、交通
城里的主街是一横二竖,横的是县政府,县招待所门前的东西大街,即现在的海曲路,路不长,站在中间能看到两头。竖的大街一条是东关大集那条街,南到村庄、菜园,北接河崖(现在的望海路大桥);另一条是现在的百货大楼和工人文化宫西面的正阳路段,叫牌坊街,北起现在的太阳城,南到现在的百货大楼,一溜排开矗立着三座宏大牌坊。这三座牌坊既是封建文明的标志,也是人们约会碰头,聚集,等伴的好去处。这条大街往北出城,南接东西大街。从接头往西,招待所路北有一座古庙叫“天皇庙”。当时在庙的正堂上有泥塑的天皇、地皇、人皇神像;东西廊房有泥塑的金刚等不知名的鬼神。既没有和尚、道士,也没有尼姑,有一个看庙的也不常守在那里。人们去庙里主要是求神治病,保平安,也有祈求好运发财的,还有闲着无事逛庙的,基本上人来人往不断。以后这里改造成“日照药材公司”。其余弯弯曲曲的小路,大巷小巷也不少,但都不能走马车。
路经日照城的交通大动脉有纵横两条。一条是南北线,从诸城经两城进日照城南至连云港,这条路上有一趟从诸城来的专门拉客的解放牌汽车,是当时唯一的客车。以后从胶南的泊里至日照的两城修好了公路,才有了从胶州经胶南进日照的正式客车,凭车票上的编号到车厢对号入座。另一条是东西线,从莒县经日照城到石臼所,主要走马车,六十年代才有客车。从日照到各乡镇(当时叫区)很少有大马路。所有街道、公路都是土路面。
当时的主要旅店在南北路西,东西路北,即现在华益大厦后边的十字路口西北拐角处的马车店。一个大院停放马车,一排草棚栓骡马,几排草房多是地铺或吊铺,或用木板铺成的通铺,主要是住赶马车的,推独轮车搞贩运的。有了正式客车后,在马车店对过,即东西路南,南北路西拐角处建立了“日照汽车站”,晚上停驻一二辆客车,几辆货车。马车店改成了“日照旅社”,有了正式的旅客床铺,也有男女服务员。旅社东面有一个小饭店。
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木轮(车脚子)独轮车,既可以近处运输,也可以长途贩运,跑长途多是三五成群结队,昼夜赶路。有条件的养一辆小驴车,养马车的还得中等以上的好户,而且多是骡子拉车,很少是正式马匹。脚踏车是高档用品,县府大院里才有三辆公用脚踏车,县委书记徐华等领导出发才骑脚踏车。乡镇(区)配一辆公用脚踏车,主要供公务员(交通员)到村下通知,跑县报材料、取文件。个人有辆旧式脚踏车的是富户,并且是旧式破旧车子,有的脚踏车跑起来全身响,唯有铃铛不响。以后有了国产新式脚踏车,最好的是大国防牌(后改成大金鹿牌)。六十年代后个人脚踏车逐渐多了,人人爱护如宝,一般人借不出来,“借媳妇也不借脚踏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