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79|回复: 4

[好文推荐] 日照史海钩沉丨丁公石祠文献考证《金瓶梅》作者

[复制链接]

48

主题

203

回帖

573

积分

日出先照

Rank: 4

积分
573
发表于 2019-5-13 1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存世已近四个世纪的柱史丁公石祠,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境内的九仙山下。它是一座活的物证,它佐书证、史证,证明《金瓶梅》是明代山东诸城人丁惟宁在其父丁纯“遗书”的基础上,存耗近二十年心血,像善于锻铁的匠人那样,经过千锤百炼,著述而成的一部不朽的世情小说。丁惟宁死后八年,由他的儿子丁耀亢去苏州审稿、题跋、正式刊印行世。柱史丁公石祠文献清晰而又翔实地记述了这其中的全部过程。

01、三降尘世的故事 提供了作者信息

《金瓶梅》第一百回,全书卷之将终之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的诗句。何为三降尘寰?《续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也是在全书即将收尾的时候,作者丁耀亢也突然插入了神仙丁令威三次转世的故事。即一转为朱顶雪衣的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这就是三降尘寰的注脚。为便于研究,让我们将这段故事照录如下:再讲一段仙家因果,一脉相传,在五百年前的精气,如投胎合体一般,岂不奇怪。当初东汉年间,辽东三韩地方,有一邑名鹤野县,出了一个神仙。在华表庄,名丁令威,学道云游在外,久不回乡。到了晋末,南北朝大乱,辽东为乌桓所据,杀亡大半,人烟稀少。忽然华表石柱上,有三丈余高,落下一只朱顶雪衣的仙鹤来,终日不去,引得左近人去观看,他也不飞不起。那些俗子村夫,还将砖石弓矢去伤他的,他安然不动,那砖石弓矢也不能近他,人人敬他是仙人托化,来此度人。果然到了八月中秋,半夜子时,长唳一声,化一道人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向街头大叫,说:“五百年后,我在西湖坐化。”后来南宋孝宗末年,临安西湖有一匠人善于锻铁,自称为丁野鹤。弃家修行,至六十三岁,向吴山顶上结一草庵,自称紫阳道人。庵门外有一铁鹤,时有群儿相戏,说谁能使铁鹤飞去就是神仙。只见丁道人从旁说“我要骑他上天,等我叫他先飞,我自骑去。”因将手一挥,那铁鹤即时起舞,空中回旋不去。丁道人却向庵中沐浴一毕,留诗曰:“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顺逆两相忘,虚空镇常寂。”书毕,盘足而化。群儿见丁道人骑鹤过江去了。至今紫阳庵有丁仙遗身塑像,又留下遗言说:“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名丁野鹤,是我后身,来此相访。”后至明末,果有东海一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自称紫阳道人。未知是否,且听下回分解。诗曰:

    坐见前身与后身,身身相见已成尘。
    亦知华表空留语,何待西湖始问津。
    丁固松风终是梦,令威鹤背未为真。
    还如葛井寻圆泽,五百年来共一人。

与这段故事相对应的,还有《卷终·丁紫阳鹤化前身》图一帧,亦颇富寓意。对于这段故事,黄霖先生在《齐鲁书社》一九八八年版《金瓶梅续书三种》所题前言中说:“翻至小说第六十二回,作者根据《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遭际,虚构改编成一个三次转世的故事:......。这段故事不但较为露骨地寄寓了作者的民族情绪,而且为研究作者本身提供了信息。鲁迅先生首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据此解开了作者之谜,指出紫阳道人即是丁耀亢,此书当成于清初,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完全解开三降尘世之谜。他只是认定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即第三次转世的那位明末的东海人。他在《明之人情小说》中是这样说的:“《续金瓶梅》前后集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自言东汉时辽东三韩有仙人丁令威,后五百年而临安西湖有仙人丁野鹤,临化遗言,说‘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名丁野鹤,是我后身,来此相访。’后至明末,果是东海一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自称紫阳道人(六十二回)。……则《续金瓶梅》当成于清初,而丁耀亢即其撰人矣。耀亢字西生,号野鹤,山东诸城人,弱冠为诸生,走江南与诸书士联文社,既归,郁郁不得志,作《天史》十卷……”。

在这里,鲁迅先生把第一个,也是三次转世故事中核心的一个,即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给省略了。人们不仅要问,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那么前一个紫阳道人寓指谁呢?如果两个紫阳道人寓指一人,那又何必要虚构三次转世?

timg (1).jpg

日照前三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633-8703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03

回帖

573

积分

日出先照

Rank: 4

积分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2: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02、第一个紫阳道人是丁惟宁

丁惟宁是丁耀亢的父亲。

《金瓶梅》、《续金瓶梅》有父亲转世儿子的逻辑。如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忽然翻过身来,却是西门庆……复用禅杖只一点,依旧还是孝哥儿睡在床上……原来孝哥儿即是西门庆托生。”(《金瓶梅》第一百回)按照这一逻辑,人们本来可以依据三次转世故事推知前一个紫阳道人就是丁耀亢的父亲丁惟宁。为了避免只有死后才能转世的误会,丁耀亢在三次转世故事末尾所附诗中,也已特别指明紫阳道人的转世是“坐见前身与后身”,是“身身相见”的。《鹤化图》中也是白鹤、老者和一童子同现一图,这与丁惟宁去世时丁耀亢只有十二岁是完全吻合的。而人们之所以没有作出这样的推论,是由于没有把《金瓶梅》、《续金瓶梅》统起来加以考证。然而,三次转世故事中的第一位紫阳道人,却确确实实指的是丁惟宁。请看柱史丁公石祠文献中的如下诗句:

长洲徐升题诗:“令威翩翩一柱史,早薄荣名谢天子”;王化贞题诗:“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海上后学乔师稷题诗:“华表不归丁令鹤,武东空说九仙岩。”

柱史丁公祠之丁公,是丁惟宁。柱史是我国古代对御史官的代称。丁惟宁因做过监察御史又被称为柱史。而三次转世故事中的紫阳道人,是辽东鹤野县华表庄仙人丁令威转世的。石祠碑文直称丁惟宁为令威,由此我们可以判定,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指的就是丁惟宁。

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著作了《续金瓶梅》;丁惟宁是第一个紫阳道人,著作了《金瓶梅》。较早明明白白说紫阳道人作《金瓶梅》的,是为《续金瓶梅》题《序》的“南海爱日老人”。几百年来,《续金瓶梅》的版本多有变化,但这篇序总是印在正文的前面。让我们将这篇序文摘录如下:

“不善读《金瓶梅》者,戒痴导痴,戒淫导淫。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反为酷吏增罗织之具,好事不如无矣……紫阳道人以十善菩萨心,别三界苦轮海……何曾是小说家言也……

续编六十四章,忽惊忽疑,如骂如谑,读之可以瞿然而悲,粲然而笑矣……天台智师,性善兼明性恶,六祖、七祖,善恶都莫思量。相待义门,强名因果,证穷念绝,何果何因?善读是书,檀郎只要闻声;不善读是书,反怪丰干饶舌尔……。”

的确,又有谁能说《金瓶梅》、《续金瓶梅》只是小说家之言呢?

这篇序文说的如此明了,可惜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序文不仅明确说明《金瓶梅》是紫阳道人所作,而且还提到“天台智师”、“六祖、七祖”。丁惟宁是今胶南市天台人,称其为天台智师并不为过。而六祖、七祖,在这里也绝非指佛门中的什么六祖、七祖。按之《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这里分明是指天台丁氏六世祖丁纯和七世祖丁惟宁。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题这篇序的南海爱日老人是丁惟宁的孙子丁豸佳。豸佳字梦白,故化名爱日,题序时已年近七十,因自称老人。丁纯与《金瓶梅》的关系将在下文中论及。

日照前三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633-8703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03

回帖

573

积分

日出先照

Rank: 4

积分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2: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03、第一次转世者为丁纯,他就是钜公



按照三次转世故事的逻辑,神仙丁令威第一次转世的“朱顶雪衣”的仙鹤,自然是丁纯了。他是丁惟宁的父亲、丁耀亢的祖父。



在丁耀亢看来,儿子是父亲的化身。这种转世与生死无关。死后可以托生;活着,“身身相见”,“坐见前身与后身”,也是转世。然而,悖理中需要常理。丁纯病逝于万历四年,而丁耀亢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这样的祖孙三人,如何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鹤化图》中?若如此,三次转世就不是指此祖孙三人。这就是一转化白鹤的缘由,并由此引出鹤化故事。


虚构故事,本来是为作者服务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某种意图、思想或观念。正如丁耀亢三次转世故事附诗所引丁固、圆泽的故事一样。丁固是三国时东吴人,他梦见自己肚子上长出松树,告诉人说:“松字十八公,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孙皓时竟迁司徒,位列三公;唐代高僧圆泽与友人李源同至三峡,相约后世在葛洪川畔相见,后十二年果真如期再生相遇。这些荒诞的故事自有其所指,不必细究。正是“丁固松风终是梦”、“令威鹤背未为真”。我们要弄清楚的只应是蕴藏在故事中的真正含义。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丁耀亢虚构的三次转世故事,与《金瓶梅》之“三降尘寰”一脉相承,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作者信息的,即用以寓指《金瓶梅》、《续金瓶梅》作者的。那么,第一次转世的丁纯与《金瓶梅》又有何关系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开为《金瓶梅》题跋的廿公是谁之谜。廿公是丁耀亢!理由如下:



(一)《金瓶梅》的早期刊印地在吴(苏州),这是没有争议的。最有影响的版本——皋鹤堂梓行的张竹坡批点《金瓶梅》,即特意注明,张竹坡是在“姑苏原板”基础上进行批点的(参见皋鹤堂本扉页影印件)。而正式刻印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八年。中国《金瓶梅》学会会长刘辉先生在《会评会校〈金瓶梅〉》前言中,依据确凿的史料证明说:“两相印证,带有欣欣子序的现有《新刻金瓶梅词话》,它的刊刻问世,最早不能超过万历四十八年,似可定谳。”笔者认为,所谓新刻本,应为最早的正式刻本。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题于万历四十五年,因此,人们大多认为应有一个四十五年的初刻本。然而,事实是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初刻本传世。所以,可以认为,题序的当年并未出书。它其实是与廿公的《跋》一起出现的,因而一度被印在《跋》文之后。如果说万历四十七年以前真的另有刻本存在,那一定是未经书主人家同意的刻本。



(二)鲁迅先生提到的丁耀亢“走江南与诸书士联文社”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这在乾隆《诸城县志》和丁耀亢的《江游.野鹤自记》中均有明确的记载。丁耀亢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这一年恰好廿岁,正是廿公。由此,也可以认定,《廿公跋》题于万历四十七年。



(三)石祠文献中徐升的题诗说丁耀亢“去年君行雪作花,今年君归雨打茶”,表明丁耀亢两年内至少去了两次苏州。而丁耀亢在《归山草》卷二《自述年谱以代挽歌》中说:“已未十月,负笈游吴,授经问礼,至于姑苏;结纳高士,游览名区。有陈古白,有赵凡夫、玄宰董公、江左顾厨,名誉日起,藻丽以敷。庚申岁暮,始返亲庐。”这里的“已未十月”,就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即公元1619年十月。而“庚申”,自然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岁暮”则是年末的意思。这表明,丁耀亢是万历四十八(庚申)年年底才从苏州回家的。他在苏州滞留一年多的时间,并且“与诸书士联文社”(鲁迅语),正是为了审定、刊印《金瓶梅》。



(四)《金瓶梅》的“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的诗句,与《续金瓶梅》的三次转世故事如出一辙,似出自一人之手。笔者以为,这是丁耀亢在审定《金瓶梅》时有意加进去的。是他为自己虚构三次转世故事予留下的伏笔。可以想象,从这时起,丁耀亢就下决心写一部续书。凡读过《金瓶梅》的人,都会明了,《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在皋鹤堂本《金瓶梅》第一回中即写得明白。在丁惟宁看来,人世间的最大之恶、万恶之源,是贪官污吏,是吏治的腐败。然而,《金瓶梅》给人以草草收笔的印象,恶人遭报的只不过是西门庆、潘金莲之流。实在是有违初衷。这或许是由于丁惟宁作为一名曾经的高官,有着重重的顾虑所致。丁耀亢很小就跟随父亲潜居九仙山,耳濡目染,对父亲的创作有着深切地了解,对父亲的忌讳不以为然,决心写出善恶终有报的结局。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由于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屠戮,逃难和谋生,使丁耀亢迟迟不能完成夙愿。但社会的动乱,尤其是大明王朝的覆亡,为《续金瓶梅》的写作创造了条件。丁耀亢晚年,辞惠安知县不做,最终完成了《续金瓶梅》的创作。《续金瓶梅》才写出了善恶有报的大结局。这里还应指出的是,丁耀亢创作《续金瓶梅》的另一个动机,就是为了纠正人们对《金瓶梅》作者的别猜。他暗藏机关,虚构三次转世故事,并在石祠内刻下了多人题词,从而为其父丁惟宁创作《金瓶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据。这实在是一着妙棋。



(五)廿公《跋》文既为作者鸣冤,又为刊印者叫屈,其身份和口气正是丁耀亢才能具有的。附录跋文如下:







《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盖有所刺也。然曲尽人间丑态,其亦先师不删“郑卫”之旨乎?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今后流行此书,功德无量矣。不知者竟目为淫书,不惟不知作者之旨,并亦冤却流行者之心矣。特为白之



廿公书



这里的“作者亦大慈悲矣”与《续金瓶梅》之序所言《金瓶梅》作者“紫阳道人以十善菩萨心,别三界苦轮海”完全是一个腔调。因此,笔者断言:廿公是丁耀亢。



廿公是丁耀亢,则钜公就是他的祖父丁纯。



我们知道,跋文说的“世庙时”,是指明世宗嘉靖时。丁纯正是在嘉靖年间经乡试中举后被授为直隶钜鹿县训导的。



明清时期,诸城一带有称其在某地做过官的先祖为某公的风俗。如诸城《邱氏族谱》就有《琛公传》。所谓琛公,是与丁惟宁一同考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而被授为琛州知州的邱云章公(邱舜之子)。可见,丁耀亢称其出生二十多年前就逝世了的祖父为钜公,不仅仅是为了隐姓埋名,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尊称。



丁纯是钜公,而《金瓶梅》是钜公的“寓言”。



寓言通常是劝喻、讽刺的简短故事。说《金瓶梅》是钜公寓言,表明《金瓶梅》的素材源自丁纯。丁惟宁是根据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素材,象善于锻铁的匠人那样,将其加工创作成一部长篇小说的。《金瓶梅》自身和石祠文献都十分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金瓶梅》第一百回卷终诗:


    闲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
    西门豪横难存嗣,经济颠狂定被歼。
    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
    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万年作话传。



卷终诗对《金瓶梅》一百回作了概要总结,但首先说明这是“闲阅遗书”的结果。丁惟宁是万历十五年罢官归家的,丁纯万历四年就去世了,丁惟宁所见到的丁纯的书稿、手迹等当然是遗书。而王化贞的《柱史丁公石祠记》说丁惟宁“平居课儿外,无所事事”则道出了一个“闲”字。



丁公石祠文献更是多处提及此事。如:“奕世云仍知肯构”、“箕裘永续”、“缀重于此”,“君家不朽业”等等,都是说丁惟宁一代接一代地搞创作。这些石祠碑文的出处及解读,请参阅文后所附石祠碑文注释。



至此,三降尘世之谜被完全解开。他们就是丁纯、丁惟宁、丁耀亢祖孙三人。是他们著作了《金瓶梅》、《续金瓶梅》。



从《琅琊天台丁氏家乘》和《诸城县志》查得他们的情况如下:



丁纯(1504——1576),字质夫,号海滨,诸城人。明初海州移民后裔,为诸城天台丁氏六世祖。乾隆《诸城县志》:“(丁)纯,字质夫,岁贡,授钜鹿县训道,升长垣教谕。砥行端方,通世务。两县士皆敬重之。归与乡人结‘九老会’。”



丁惟宁(1542——1611),纯次子,字养静,一字汝安,号少滨。诸城天台丁氏七世祖。乾隆《诸城县志》:“丁惟宁,……。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清苑县知县,……。以内艰归,服除补长治。……行取四川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巡按直隶。……。时张居正柄国,诸路使者多望风希旨,惟宁无所禀受,居正滋不悦。乃出,为河南佥事,……。丁外艰,万历七年起陇右兵备佥事,调江西参议,移疾归。十四年,强起督饷陕西。无何,授郧襄兵备副使。……会郧阳巡抚李材好讲学,遣步卒供生徒役。又改参将公署为书院。参将米万春讽门卒,大噪,趋军门汹汹,不解者二日。万春胁材令上疏,归罪惟宁及知府沈斧等。材从之,劾惟宁激变。诏下吏议,贬惟宁三官。时(万历)十五年十一月也。旋,补官凤翔,不就,归,年始逾四十。……年六十九岁卒。”



丁耀亢(1599——1669)。(略)



综上所述,《金瓶梅》是丁惟宁根据父亲丁纯的“遗书”、“寓言”,象善于锻铁的匠人那样,经过千锤百炼,加工创作成一部不朽世情小说的。《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

日照前三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633-8703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03

回帖

573

积分

日出先照

Rank: 4

积分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04、三次转世故事揭示了《金瓶梅》的成书年代



三次转世故事不仅提供了《金瓶梅》作者的信息,而且告诉了人们《金瓶梅》的成书年代。那就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



三次转世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南宋孝宗末年,临安西湖有一匠人善于锻铁,自称为丁野鹤。弃家修行,至六十三岁,向吴山顶上结一草庵,自称紫阳道人。留诗曰:“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顺逆两相忘,虚空镇常寂。 ”这段话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它告诉人们,紫阳道人丁惟宁是于六十三岁时完成《金瓶梅》创作的。丁惟宁生于嘉靖二十一(1542)年,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六十三岁(古人记岁多称虚岁)。



《明史》卷二二七记载,丁惟宁是万历十五(1587)年,在任湖广按察司副使时,受巡抚李材诬陷,被贬官归家的。这就是说,丁惟宁于万历十五年后,经过数年“日与客啸咏往来于墅中”(柱史丁公石祠记语)的准备,然后隐居九仙山的“草庐”中,在其父丁纯的“遗书”基础上,潜心创作,写成《金瓶梅》的。这一时间,与郑振铎、吴晗于三十年代所考证的成书时间是完全一致的。



郑振铎先生在1933年七月《文学》第一卷第一期发表的《谈〈金瓶梅〉词话》中说:“所以,此书的著作年代,与其说在嘉靖间,不如说在万历间更为合适些。”而吴晗先生在1934年1月《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根据书中所反映的“太仆寺马价银”、“佛教的盛衰和小令”、“太监、皇庄、皇木及其它”等特有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现象,更加确切地指出:“综结上文所说,《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公元1582——1602)中,退一步说,最早也不能过隆庆二年,最晚也不能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568——1606)。



”我们说,《金瓶梅》是丁惟宁根据其父丁纯的“遗书”、“寓言”创作而成的。那么,它理所当然地应当留下丁纯时代的痕迹。这就难怪文学界一直有嘉靖年间说。



河北青年学者杨国玉先生在《〈金瓶梅〉人物命词索引》一文中说:“在《金瓶梅》所营造的世界中,有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即多次出现对算命场面的描写,并且还有出自算命先生之口的相应命词。这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算命术大行其道的真实反映。笔者在对这些命词进行系统剔理和剖解中发现,包括人物的生辰八字在内的命词内容大多杂乱无章,而在这种表象背后,其实埋藏着一个隐秘的明代生年系统”。“据算命先生说:西门庆出生的那年‘七月廿三日白露’,潘金莲出生的那年(正月)初八日立春’,但这二节实际上并非宋代所有。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见载:明正德十三年戊寅七月‘廿三庚申白露’,正德十五年庚辰正月‘八日丁酉立春’,与命词中所记完全吻合。由此观之,西门庆、潘金莲的明代生年确实分别在正德十三年、十五年”。明正德十五年,是公元1520年,而丁惟宁生于嘉靖二十一年,为公元1542年,显然是在这一生年系统之后。只有生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4年的丁纯,才会信手拈来,编排书中人物的生年。如果杨国玉先生的考证不谬,那么,《金瓶梅》所反映的众多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为丁惟宁时代所有,而人物的生年系统则为丁纯时代所有。也就是说,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丁纯编排的,并记录了一些故事情节。这可以从《金瓶梅》面世初期人们对其作者的传说中得到证实。如:谢肇浙自制的《金瓶梅跋》:“《金瓶梅》一书,不著作者名代。相传永陵中有金吾戚里,凭怙奢汰,淫纵无度。而其门客病之,采摭日逐行事,汇以成编,而托之西门庆。...”再如,从董其昌那里抄得半部《金瓶梅》的袁中道言:“旧时京师,有一西门千户,延一绍兴老儒于家。老儒无事,逐日记其家淫荡风月之事,以西门庆影其主人,以余影其诸姬... ”(《游居柿录》)丁纯所做的“训导”官,其实就是县儒学的“老儒”。董其昌在得到《金瓶梅》“前段”并与人传抄时,极有可能含糊其词地说是老儒所记,是一钜公寓言。董其昌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人,因此引起人们前述种种猜测。但董其昌既没有说谎,又为丁惟宁保了密,这是在情理之中的。笔者认为,《金瓶梅》是时人写时事,而书中主要人物生年系统远早于书中所反映的社会背境,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实,《金瓶梅》是丁惟宁根据父亲丁纯的“遗书”、“寓言”创作而成的。



还应指出的是,丁惟宁在六十三岁时,即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时完成《金瓶梅》的创作,而这一年,恰是丁纯诞辰一百年(丁纯生于弘治十七年, 即公元1504年)。而据一些专家考证,丁耀亢的《续金瓶梅》也是在其六十三时创作完成的。这真正是“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



日照前三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633-8703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03

回帖

573

积分

日出先照

Rank: 4

积分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1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日照
05、《金瓶梅》作者几个称谓的来历



《金瓶梅》之欣欣子序称作者为“吾友笑笑生”;东吴弄珠客之《金瓶梅序》则说:“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不然,石公几为导淫宣欲之尤矣。”显然,东吴弄珠客称《金瓶梅》作者为“石公”;而丁耀亢在三次转世故事中及《续金瓶梅》之南海爱日老人序中则说《金瓶梅》的作者是“紫阳道人”。这就使《金瓶梅》作者有了笑笑生、石公、紫阳道人等三个称谓。这些称谓都是称呼丁惟宁的,并且都能从柱史丁公石祠文献中找出依据。



1、笑笑生的来历



欣欣子为什么称丁惟宁为“笑笑生”呢?我们可以在柱史丁公石祠文献中找到答案。石祠碑文选录的丁惟宁自己的作品、《山中即事》中有以下诗句:


    儿童啻可绍先业,玄白何须拟解嘲。
    信步闲吟聊寄兴,拙夫翻笑苦推敲。



诗中,玄白即黑白的意思,引申为是非。而解嘲,指受人嘲笑而自己辩解。语出杨雄《解嘲》:“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大(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丁惟宁作为大明王朝末世的一名监察官,对官场的黑暗有着透彻的了解,对吏治之腐败深恶痛绝。但他并无回天之力,因借郧阳兵噪事件遭诬陷而“拂衣而归”,并一再拒绝重新出仕。布衣草鞋,隐居九仙山,潜心创作。对于这中间是是非非的议论,以及一些人对其高官不做,厚禄不要的嘲弄,他自然不会去“解嘲”。诗中的翻笑,是反而笑笑自己的人的意思。在《金瓶梅》第三十回中,痛斥那时社会“富贵皆因 巧得,功名全仗邓通(钱)成。”并借宋喻明,指出:“那时徽宗天下失政, 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 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试想,迷恋这样一个社会的官位,将意味着什么?那些人不正应当受到翻笑吗?而其“翻笑”的手段,就是“苦推敲”了一部小说《金瓶梅》。《金瓶梅》无情地揭露了明王朝末世的腐朽、糜烂。



一生中既受人嘲笑,又用毕生精力著书翻笑别人,不是笑笑生是什么。这样看来,欣欣子确是丁惟宁的知己朋友。否则,他不会称其为“笑笑生”。全面细读丁惟宁的《山中即事》诗文,我们就会明白,丁惟宁一生确实是在“笑笑生”。



而这种笑究竟含有多少苦涩,只有丁惟宁自己知道。他在九仙山忽歌忽哭(《柱史丁公石祠记》言其“歌于斯,哭于斯”)就是真实写照。而丁惟宁一生写有不少诗词歌赋,但石祠碑文的编排者仅录他的这一组《山中即事》,其为丁惟宁作《金瓶梅》留下证据的用心昭然若揭。


2、石公的来历。



坐落在九仙山下的柱史丁公祠,本是丁惟宁生前,由其长子耀斗“逆探公意”,在“草庐”旁修筑的全石建筑,即:“凡覆者、立者、承者皆石也”(石祠记语)。因其全身都是白色花岗岩,而被称为石室、白玉堂。时为诸城县令的唐文焕在碑文题词中说丁惟宁“出处高风远,修藏白玉堂”。表明丁惟宁生前曾在石室内编纂、 撰写文章。丁惟宁生前曾要求自己死后葬在这里,但因当时石室所在地为空旷山野,又远离祖茔,因而“以法不得葬”。人们就将其神位放在石函内,送主石室, 并辟为“柱史丁公祠”。王化贞的《柱史丁公石祠记》翔实地记述了这一过程。丁惟宁生前在石室创作,死后神主石祠,这是他被称为石公的表层、外在的原因。碑文徐升题词中有“柱史婆娑一片石,芙蓉高搴布瑶席”之句。把丁惟宁说成婆娑起舞的“一片石”,不仅佐证丁惟宁即是石公,而且也揭示了这其中深层和内在的原因。丁惟宁在万历初年时任监察御史,巡按直隶。而其时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少,首辅张居正独揽朝纲。张居正排斥、打击异己,威势煊赫,连万历帝都对他毕恭毕敬。而丁惟宁却不信邪,他公然将张居正“恃势稔恶”的亲戚斩于庑下。《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载:丁惟宁在巡按直隶时,“土豪某,江陵(指张居正——笔者)相国戚也。恃势稔恶。公始视事,诉者数百人,尽斥之去,而以主客礼致土豪。至,则令对簿,不服,前数百人者乃自署中出,互质之。土豪曰:‘服矣!然念张太师,当宽我。’公曰:‘固宽汝也!’斩之庑下。……知忤江陵,遂告归,时年三十二。”丁惟宁这种不阿权贵、敢于碰硬的精神,确实像一块顽石。石公之称,当之无愧。有人说,《金瓶梅》是《红楼梦》之祖,而《红楼梦》最初称为《石头记》,是否受此启迪?
    五、紫阳道人的来历丁耀亢虚构三次转世故事,让神仙丁令威一转为朱顶雪衣的仙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三转为东海人,二转、三转都自称为丁野鹤。可为什么又要自称紫阳道人呢?紫阳道人有何来历?徐升题词中有九仙山“东来紫气真人在”的诗句。东来紫气即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有紫阳之意。而真人,则是道家对“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的称谓。我国古代,有少数道家人士被帝王赠号为真人。而在宋代,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天台人张伯端,少好学,熙宁间(宋神宗年号)游蜀,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侯之诀。就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后人就称他为紫阳真人。他于治平间(宋英宗年号)访扶风(地名)马处厚于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处厚,说:“愿公流布此书,当有会意者。”这里,徐升题词再次证明丁惟宁就是紫阳道人。而紫阳真人张伯端与紫阳道人丁惟宁的共同之处,一是都是天台人,只不过张伯端可能是浙江之天台人,而丁惟宁是山东诸城之天台人,即今胶南市大村镇人。而这两处天台山并非一般地同名,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渡淮北上,占领鲁东南,史称其“徙都琅琊”。他将这里的一些山用越国名山命名,如今五莲县境内的会稽山、胶南市境内的天台山,等等。古人称其“命名识危苦”,意在称雄中国。这些山名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张伯端是游蜀之后改号紫阳,得紫阳真人称号的。丁惟宁从长治县令擢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他自然也少不了有游蜀的经历;三是都有书授人流布。《金瓶梅》的传抄本基本上源自董其昌(字思白),已为文学界考证。丁惟宁与董其昌,先后在宫廷讲过学(侍经筵),又先后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而且在这一任上,丁惟宁因“兵噪”贬官,董其昌因“学噪”辞职。(董其昌事迹可见《明史》董其昌传)二人交往甚厚。徐朔方先生《论〈金瓶梅〉》一文注释⑴说:“《袁中郎全集》《书牍》卷下《与董思白(其昌)书》云:‘《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还?幸一的示。’此信作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当时任吴县知县。这是有关《金瓶梅》流传的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丁惟宁在创作《金瓶梅》的中期,即《金瓶梅》尚属半成品时,就已经授与了董其昌。而其“后段”的写成,也就是《金瓶梅》全书的收笔,则是万历三十年代的事。这也是直至万历四十年代才有《金瓶梅》刻本浮现的根本原因。上段说明了丁惟宁被称为紫阳道人的原因。而丁耀亢著作《续金瓶梅》,差不多有着同样的经历,因而也自称紫阳道人。丁耀亢这样煞费苦心,暗藏玄关,而又能够使人有据可查,明了虚构三次转世故事的动机,明白谁是紫阳道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六、《金瓶梅》故事人物蔡京的原型是谁世人对《金瓶梅》褒贬不一,对其作者是谁争论不已。但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作者以宋喻明,肆无忌惮地揭露了明王朝末世的腐朽、糜烂。故事中人物蔡京也是假托,绝非真正宋代的宰相蔡京。《金瓶梅》是小说。小说就是小说,其故事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当然,塑造人物会有原型,有时一个人物的原型还不止一个。读过《金瓶梅》的人,大多认为其矛头所向,是指上了明代的某一宰辅,如严嵩说。笔者通过对众多史料的疏理,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此一并提出,仅供方家参考。首先,笔者认为,《金瓶梅》故事中的蔡京,集合了几位明代宰辅的影子。一是大 臣严嵩,因为丁纯、丁惟宁都亲身经历了严嵩时代;二是张居正;三是申时行。在丁惟宁于万历十五年受巡抚李材诬陷被贬三官时,申时行是朝中首辅。《明史》卷二二七记载:发动陨阳“兵噪”的是参将米万春。“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惟宁逃而免”。事后,“御史杨绍程勘万春首乱,益罪。大学士申时行庇之,置不问。旋调天津善地去。”而李材因加之别罪,万历帝执意要杀其头,也是申时行等千方维护而幸免。这种赏罚不明,无罪有功的被贬官,有罪的反而被调往“善地”,反映了明代吏治的腐败。丁惟宁在小说中发泄对宰辅的愤恨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笔者认为,丁惟宁锋芒所向的宰辅主要是张居正。就是说,张居正是故事人物蔡京的主要原型。第一,张居正虽是革新图治的伟人,却又是气量狭窄、不能容人的小人。例如,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一个放浪不羁的人,居正当国,更增加了他的威风。万历初年,御史李姬前往广西,路过江陵,不意稍微顶撞了一下张文明,就被张居正革职。明朝末代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腐败势力侵蚀一切,笼罩一切。张居正就是其中腐败的罪魁,贪官中的祸首。连他的门生、御史刘台,都开有明二百年之先河,上疏弹劾他。刘台在奏疏中说:“至若为固宠计,则献白莲、白燕,致诏旨责让,传笑四方矣;规利田宅,则诬辽王以重罪而夺其府第,今武冈王又得罪矣;为子弟谋举乡试,则许御史舒鳌以京堂,布政施尧臣以巡抚矣;起大第于江陵,费至十万,制拟宫禁,遣锦衣官校监治,乡郡之膏尽矣;恶黄州生儒议其子弟幸售,则假县令他事,穷治无遗矣;编修李维桢偶谈及其豪富,不旋踵即外斥矣。盖居正之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内地而在边鄙。不然,辅政未几,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宫室、舆马、姬妾、奉御,同于王者,又何由致之?在朝臣工,莫不愤叹,而无敢为陛下明言者,积威之劫也。”刘台的攻击是有根据的,并非污蔑不实之词。不仅张居正本人“营私第以开贿门”,他的仆人、同族、子弟、还有他的父亲,多有恃势稔恶者。《明史》载,他的仆人“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於士大夫。”恰似《金瓶梅》中与西门庆勾结的蔡京管家翟谦。张居正于万历十年死后不久,即被贬去所有官阶、封号,全家遭抄。整个万历朝无人为他平反,也没有人说他好。这是丁惟宁敢于在《金瓶梅》中大胆描写宰辅劣迹的原因之一。第二,张居正与御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史》载:“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桢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戌。......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在张居正对给事、御史大施淫威的时候,丁惟宁恰是一位御史,而且是一位敢于太岁头上动土、将其亲戚斩于庑下的御史。这是丁惟宁借书发泄的又一个原因。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在皋鹤堂本《金瓶梅》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中,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如今世界,开只眼闭只眼儿便好,还经得多出只眼睛看人破绽哩!分明流露的是监察官的感慨。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金瓶梅》是一位御史的作品。第三,张家与诸城籍官吏之间的仇恨。籍贯诸城的邱舜,是明代有名的循吏,是一反腐倡廉的斗士。他曾多次上疏弹劾严嵩及其党羽,后被嘉靖帝杖六十、斥为民。“神宗(万历)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明史》)张居正死后,起右通政,擢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正是他奉旨偕中官张诚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在抄家过程中,张居正长子敬修自杀,临死前写下血书,其中说:“邱侍郎、任抚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这些史料清楚地说明,张居正与诸城籍官吏邱舜、丁惟宁之间的矛盾,甚至仇恨。丁惟宁与邱舜,不仅是老乡,而且都是反对吏治腐败的斗士。丁惟宁还曾拜邱舜为师,并与其子邱云章一同考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关系十分密切。丁惟宁以张居正为故事人物原型,写入《金瓶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大概就是欣欣子所说的“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著斯传”。认定张居正是《金瓶梅》故事人物蔡京的原型,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丁耀亢在《续金瓶梅》第十七回,描写了蔡京“这些权臣家贬杀抄没,人口俱亡,只有蔡太师之母封一品太夫人李氏,年过八旬以外,得因老年免罪,发在养济院支月米三斗”,后流落给孤寺遭恶报的有趣故事。历史上的蔡京死后是否有八旬老母留世,笔者未考,倒是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确有八旬老母王氏仍然活着。刑部尚书潘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神宗下诏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养居正的母亲。上谕说:“……王氏从厚,援徽府例赡养。……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书、张顺,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考证《金瓶梅》故事人物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金瓶梅》的成书原因,同时,这可以再次证明《金瓶梅》的作者确是丁惟宁。

七、《金瓶梅》方言多元化释疑《金瓶梅》运用了大量带有地域特征的语言。欣欣子序即指出书中“语涉俚俗”。明代沈德符觉得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时作吴语”,而认为是他人另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在《谈〈金瓶梅词话〉》中说:“但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一过,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那末许多的山东土白,决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其间的。”到了八十年代,朱星先生在《〈金瓶梅〉的词汇、语汇札记》中说:“因为故事产生在山东清河县,所以对话中有些山东方言,但不全是。”“《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方言中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tia),宜兴县人说ta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都是爹爹的转音(苏州人叫父亲同常州)”而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黄霖先生在《〈金瓶梅〉作者屠隆考》中更进一步,认为作者“努力装着写山东的一套,但结果还是不自觉地露出了南方的痕迹。”不仅如此,还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方言中也可以找出山西话、河北话。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这与《金瓶梅》方言具有多元性有关。丁惟宁是山东诸城人。他用方言著作《金瓶梅》,说的是诸城话、鲁东南一带的话。而鲁东南方言是南北、东西方言交融的产物,是移民文化的结晶。前文中已经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今浙江一带)人就占领鲁东南达百年之久,形成南北语言的第一次交融。如果说即是到明代,这也已经很久远了,那么,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两次大移民,则是形成独特的鲁东南方言的根本原因。《明史·食货志》及《诸城县志》、《五莲县地名志》记载,明初曾从山西洪洞县、江苏海州向诸城(含今五莲县、胶南市大部地区)一带大量移民。《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五莲县地名志》记述了当今全县634个村庄的概况。据粗略统计,这些村中,能考证为明代以前保留下来的村庄只有30余个,而属明初移民立村的却有217个!其中,山西洪洞县移民立村60个;江苏(明时直属南京)海州移民立村134个;浙江处州龙泉县移民立村4个;另外还有从安徽、直隶枣强、山东登莱等地移民立村19个。其余村庄,则多是明以后由原有村庄分徙而立。今五莲的情况大体反映了当时诸城一带的概况。造成这种大移民的原因,是元末的残酷战争。鲁东南历来为战略要地,齐长城就从今五莲县、诸城市、胶南市境内穿过。元末战争这里成了重要战场,以致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大量移民的迁入,其语言、生活习俗等与早先当地的语言、生活习俗产生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鲁东南方言。大移民至《金瓶梅》成书的万历中期,时间不过二百年,到丁惟宁出生的嘉靖二十一年,也就一百五、六十年。而丁惟宁又是南方海州移民的第七代。《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记载,元朝末年,武昌府武昌县人丁兴随朱元璋起事,明朝开国后被封为东海千户,他移家海州城南街。其长子丁贯荫百户,次子丁推则成了海州移民。他移居诸城县藏马天台山东麓(今胶南市大村镇),成为诸城丁氏一世祖。至丁纯、丁惟宁仅是六世、七世。习俗自不必论,丁惟宁的语言中保留一些南方的痕迹自然是正常的。另外,丁惟宁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先后在直隶(河北)、山西、江西、湖广等地做官二十多年,口语中混杂一些鲁东南以外的方言又有何奇怪!《金瓶梅》语言以山东方言为主,又能找出其它方言的痕迹,这只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而认为一部用方言写成的一百回的长篇巨著,其作者竟然努力装着写别地的方言,实在有点儿天方夜谭。八、柱史丁公祠文献是丁惟宁创作《金瓶梅》的铁证柱史丁公祠文献丰富多采。它多角度地反映了《金瓶梅》的创作历程,并表明《金瓶梅》的创作地在九仙山,在“草庐”旁筑建的石室堪称创作室。石室历经近四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遭遇多少天灾人祸,但却奇迹般的存留了下来。公元1668年,即清康熙七年,这里曾发生七级以上地震。乾隆《诸城县志. 总纪》记载:“戊申七年夏六月甲申(二十一日)地震,声如迅雷,城郭庐舍尽坏,压死二千七百余人。”《丁野鹤(丁耀亢)诗抄. 听山亭草》所收丁耀亢的《自橡山入九仙,山崩塞路,峰石多裂,同诸僧露宿山顶》诗:“龙去山犹响,鳌潜地尚虚。人民猿鹤化,城郭海桑余。谷鸟空啼树,林僧失定居。蚕从无路上,露宿白云墟。石壁纷如剪,灵峰势若翻。阳乌藏黑海,阴火战空原。崖覆楼将坠,泉枯水亦浑。地车鸣未已,三徙度朝昏。”更形象地记述了这次大地震。这是一场真正的浩劫,但石祠未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这里亦未曾幸免。石祠最重要的文献——董其昌的题词碑,据石祠所在的丁家楼子村民以及周边村民、特别是丁家人传说,是被一位姓张的副官掠走的。下落如何,无从考证。文革时期,红卫兵用牛拉仰止坊不倒,又准备了炸药,打算连石祠一起炸掉。幸王姓老支书得知消息,乘夜在石祠上下涂满“毛主席万岁”等标语,才得一幸存。石祠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证据。它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活的证物。石祠题词不仅多角度地证明《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而且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金瓶梅》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介绍了作者丁惟宁的生平。这些题词是十分珍贵的文献、是铮铮的证言。石祠门眉刻张凤翼的“柱史丁公祠”五个大字。室内嵌石碑九方,北墙正中为王穉登的“羲黄上人”匾额。其余八块碑分别刻文、记、诗词等,录于下,供有兴趣者研究。所作注释仅供参考。正堂北墙右侧碑:柱史丁公石祠记九仙山之阳,望之皑然如银阕,隐映万树中者,丁公祠也。丁公起家进士,为邑令,为柱下史,为藩臬大夫,皆有声。所至,民歌咏之。性肮脏,⑴不能与世俯仰。年四十以事免,⑵居家,遂不复起;又二十余年卒。卒之明年,伯子乃迎主⑶于此。宾从如云拜祠下,低回不能去。田夫村妪时时过而膜拜焉。呜呼!此亦足以概公之为人矣!公之殁也,舆人⑷慕焉、颂焉,为之纪德,勒之贞珉。⑸公之不朽,不在高山、丹楹⑹、刻桷,⑺实藏衣冠。祠何为者于斯?嘻,公志也。公亭亭有物外之致,平居课儿外,无所事事,日与客啸咏往来于墅中。及得此山,大乐之。凡旬日一至,至辄留,昼息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曰:“是何必喊羲皇上人!⑻歌于斯,哭于斯,又岂不是吾所耶?” 伯子逆探公意,因伐石作室。既成,公来觞客于此,笑曰:“是我司空庐。”⑼是时,公阴欲兆焉,⑽后以法⑾不得葬。遂袝于缹阡。⑿而缀重⒀于此,遂为祠。呜呼!伯子可谓善承公志矣。室三楹,中室,⒁负幄张帟 ,肃然如生。凡游者必造焉。稽首凭吊,慨然想见其人。顶礼之众,几与山上大士等,是又为此山增一奇也。苏子尝称“九仙奇秀不减雁荡”,以今观之,不虚也。子瞻之后,何寂寥无赏耶?至丁公,若增而高矣。情之所钟,想魂魄亦复乐游此,拟嵚崎磊落之贸,⒂山与人有前契在乎?昔尚子⒃访胜于五岳,幽赏无闻;仲生⒄乐志于闲居,曾资田宅。岂若公之不逊世而洁,不待物而适。一壑一丘⒅一时之乐,便足千古,其贤于二子远矣!惜也,不偶于时,未竟其用,孤踪逸韵,徒付之于山高而水清。臧孙有言:“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伯子乎?祠维⒆始于戊申⒇二月,阅九月而竣。凡覆者、立者、承者皆石也。视之无珍,巧若天成,识者谓当为亿千年物。而公之德又足以永之,虽与此山并存可也。公讳惟宁,字养静,世称为少滨先生。伯子耀斗,字道枢,时为邑诸生。万历四十年壬子春三月邑后学王化贞顿首拜撰并书吴郡吴尚端摹上并镌。

注释:
⑴肮脏(kangzang):同“抗脏”。高亢刚直貌。元好问《古意》诗:“梗楠千岁姿,肮脏空谷中。”文天祥《得儿女消息》诗:“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⑵事:指万历十五年郧阳兵噪,丁惟宁受巡抚李材诬陷之事(事见《明史》卷二二七)。年四十为简说,是年丁惟宁四十五岁。
⑶伯子:长子。 主:旧时为死者立的牌位。
⑷舆人:众人。《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 ”韦昭注:“舆,众也。” ⑸贞珉:碑石的美称。贞,贞石;珉,象玉的石头。
⑹丹楹:丹,朱红色。引申为用朱红色涂漆;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⑺刻桷:刻有花纹的椽子。
⑻羲皇上人:太古的人。羲皇,即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陶潜《与子严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王穉登为石祠题写的大字匾额“羲黄上人”,用“黄”不用“皇”字。有说黄帝亦即伏羲氏的,但不用“皇”字,显然是为了有别于陶渊明。
⑼司空: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工程。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时称司空。后世亦称工部尚书为司空。丁惟宁曾为监察御史,故称司空。又义:遮空避雨之义。
⑽兆:墓域。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力能改葬,当葬汝先人之兆。”
⑾法:标准,规范。
⑿袝于缹阡:谓魂归荒野。意思是说,丁惟宁死后的魂灵,毅然归袝艰苦创作《金瓶梅》的地方——山高林密,野兽吼叫的九仙山。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仪礼.既夕礼》:“卒哭,明日以其班袝。”郑玄注:“班,次也。袝,犹属也。 ” 缹: 古“炰 ”字。 通咆,炰 咻(paoxiao)犹咆哮,指猛兽怒吼。也用来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或水流的奔腾轰鸣。阡,田间小路,泛指田野。亦通芊,草木蔓延丛生、茂盛貌。
⒀缀重:缀,指缀文。连缀辞句成为文章,即作文。重,重代。取陶潜《闲情赋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之意。奕,重;累。奕代,一代接一代。这句是说,丁惟宁根据父亲的“遗书”,在此创作《金瓶梅》。并回答了“祠何为者于斯”的问题。
⒁ :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左传.哀公十六年》:“反 于西圃。 ”杜预注: ,藏主石函。”程大 昌《演繁露》卷一:“宗庙神主皆设石函,藏诸庙室之西壁。”
⒂拟嵚崎磊落之贸:拟,表示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嵚崎,山高峻貌。形容品格特异,不同与众。磊落,光明正大。《儒林外史》第一回:“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贸:交易;变易。又通“侔”,齐等的意思。联系下文,意思是说,是不是山与人有互相交换、学习嵚崎磊落品德的契约在?
⒃尚子:指东汉尚长,字子平,河内人,隐居不仕。
⒄仲生:指汉末仲长统。李善注引《后汉书》:“仲长统,字公理,山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每州郡召命,辄称疾不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尝论之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是以息四体役’。”
⒅一壑一丘: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⒆维:通“惟”,考虑;计度。
⒇戊申: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墙左侧碑:题少滨丁宪副⑴公祖⑵石祠四首
其 一
出处高风远,修藏白玉堂。⑶
仙踪当四顾,节概阐无疆。⑷
仰止峰峦表,昌期俎豆长。
海山来会秀,举目尽文章。
其 二
愧我浮名客,来过尘外都。⑸
九仙成十友,千载颂鸿儒。
魂共云霞乐,灵沾草木濡。
后昆多玉立,次第显丕谟。⑹
其 三
瞻依容与在,石室自千秋。⑺
风雨松楸夜,岩泉花鸟幽。
鲜云时入座,片月每当楼
离却红尘境,山上结倦游。⑻
其 四
不揽奇踪大,何知界世尘。
自恋仙骨具,早谢帝书频。⑼
白鹤归华表,青山作主人。⑽
君家不朽业,今古复谁论。⑾
关中唐文焕⑿谨题
姑苏吴尚端刻
注释:
⑴宪副:宪,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这里指丁惟宁曾任湖广按察使司副使。
⑵公祖:明代士绅对知府以上官的称谓。王士 禛《池北偶谈. 曾祖父母》:“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抚、按、司、道、府官曰公祖,沿明之旧也。”
⑶出处:出,出仕;处,隐退。《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三国志.魏志.王昶》:“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 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如高风亮节。修藏:修,编纂;撰写。藏,隐藏。
⑷仙踪:仙人的踪迹。 四顾:回看;瞻望。李白《行路难》诗:“拔剑四顾心茫然。” 节概:志节度量。《汉书·杨恽传》:“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
⑸都:都会,大城市。
⑹后昆:后嗣;子孙。 玉立:喻操行坚贞。 丕谟 :丕,大的意思;谟 ,计谋;谋略。
⑺瞻依:瞻仰依恃之人。
⑻结倦游:结,了结;结束。倦游,厌倦游宦生涯。
⑼帝书:皇帝的诏书。这里指丁惟宁拒绝“补官凤翔”和“起副晋藩”。
⑽白鹤归华表:用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白鹤归华表庄的典故,喻指丁惟宁的去世。
⑾君家不朽业:丁惟宁是在父亲丁纯“遗书”的基础上创作出不朽著作《金瓶梅》的,因而被称作“家业”。
⑿唐文焕:陕西富平人,以进士任诸城知县,后任吏部主事。
室内东墙右碑:祭文⑴
维万历四十年壬子三月乙未朔,后学王化贞、王坦、孙振基、吕一奏、王来安、王台、王 同以清酌庶羞之仪,释奠于故中宪大夫、⑵湖广⑶按察司副使⑷,少滨先生之灵:气分光岳,品丽璠玙。⑸蚤年叱驭,⑹强仕悬车。⑺盟坚泉世,⑻性癖图书。尘外之契,托诸名山。思萦魂魄,月游衣冠。⑼吹笙暂过,骑鹤来还。贞等:情倾山斗,神注羹墙。⑽交驩伯氏,⑾负笈相将。⑿岂曰选胜,实维怀芳。灵其相之,玉我于成。惰者以奋,屯者以亨。⒀春雷龙起,秋汉鹗横。箕裘永续,⒁典刑益衍。⒂匪我之荣,亦公之戬。⒃释菜有秩,敢告不腆 。⒄尚 飨⒅
注释:
⑴题目为笔者所加。
⑵中宪大夫:明代正四品官经考核、政绩卓异者所授诰封称号。
⑶湖广: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省,湖广为其中之一。大体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域。
⑷按察司副使:明代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按察司、指挥司(管军事),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按察司“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各专事置并,分员巡备。”(《明史.职官志》)分工某道,又被称为某道副使、佥事。因而有的史料称丁惟宁为郧襄兵备副使。
⑸光岳:三光五岳,指天地。 品丽:品德美好。品,品质。如人品;品德。丽,美好。《楚辞.招魂》:“丽而不奇些。”王逸注:“丽,美好也;不奇, 奇也。”璠 、玙 :均为美玉。
⑹蚤:同早。 叱驭:汉琅琊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崃九折之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因折返。及王尊为刺史,“至其阪... 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见《后汉书.王尊传》)后因以“叱驭”为报效国家之典。
⑺强仕:《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旧时因称四十岁为“强仕之年”。 悬车:亦作县车。谓辞官家居。《汉书.叙传下》:“身修国治,致仕县车。 ”《后汉书.张俭传》:“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 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⑻泉石:代指山水。
⑼月游衣冠:谓每月奉帝王衣冠出游、参拜。《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崩,孝惠即位,...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裴骃集引应劭曰:“月出高帝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这里用来表述丁惟宁的忠君思想。
⑽羹墙:《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 食则睹尧于羹。”后因以“羹墙”表示对已死前辈的追念。
⑾交驩 :同交欢。 伯氏:长兄;长子。《国语.晋语一》:“伯氏不出, 奚齐在庙,子盍图乎!”韦昭注:“伯氏为申生。伯氏,犹言长子也。”这里指丁惟宁的长子耀斗,其与王化贞等同为县儒学生员。
⑿负笈:背负书箱。引申为求学。 相将:相偕;相共。
⒀屯者以亨:屯(zhun),艰难。亨同享,通达顺利。
⒁箕裘:《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意思是儿子往往继承父业。《晋书.陈寿传赞》:“咸能综缉遗文,垂诸不朽, 岂必克传门业,方擅箕裘者哉!”丁惟宁将父亲“遗书”加工创作成不朽著作《金瓶梅》,确系“擅箕裘者”。
⒂:典刑:同典型。归有光《跋仲尼七十子像》:“虽年代久远,而典刑具存。”
⒃匪:通非。 戬:福;吉祥。
⒄释菜:亦作“舍采”。古代以苹蘩之属祭祀先圣的一种典礼。 腆:丰盛。
⒅尚飨:亦作“尚享”。意谓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旧时祭文常用作结束语。东墙中碑:游览诸公留题⑴万历已酉春莫⑵,同王化瞻、丘名西、张献之、孙信甫游九仙山,过丁公石室小息
三山漫说黄金阕,此地惊看白玉堂。
奕世云仍知肯构,岿然千载鲁灵光。⑶
注释:
⑴题目为原件所有。《留题》题于丁惟宁生前,故称石祠为石室,因其原来只是丁惟宁的创作室。游览诸公共赋一首七绝,尔后每人题诗一首,对石室及周围环境等进行了歌咏。
⑵已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莫:同暮。春暮即春末。⑶奕世:一代接一代。《国语.周语》:“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云仍:云,作语助,无义;仍,因而,乃。肯构:肯堂肯构的省称。可单用肯堂或肯构。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这一句是说丁惟宁继承父亲的遗业,在“遗书”的基础上完成了《金瓶梅》的创作。 鲁灵光:即鲁殿灵光。灵光,汉代殿名。在今山东曲阜,为西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汉中叶以后,历经战事,长安等地著名宫殿均被毁坏,惟鲁地灵光殿独存。后因借称硕果仅存的老成人为“鲁灵光”。这里一语双关,既指石室可永久保存,又指《金瓶梅》将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春山恋晚翠,醉客抱云贱。⑴
海色销残日, 钟声澹暮烟。
灯前看石动,树里见星悬。
一榻闲相对,无人识谪仙。
《夜坐》 王化贞
白石堂初构,恍疑是玉堂。
层峦舒望眼,曲涧引流觞。⑵
胜地来诸彦,良辰对众芳。⑶
兰亭称具美,还逊此风光。⑷
华瞻王东勃
石屋嵯峨敞不关,飞云卷雨自忙闲。⑸
窗风逗竹琅椋谒,元凯何须留碣石,灵光永自壮尘寰。⑺
天开胜地非无意,佳气都来钟此间。
名西丘云康
作室疑白玉,萧然万木间。
平台留夕照,曲涧绕前山。
风定阶庭静,云幽洞宇闲。
堂高荫自远,即此庆斑斓。
献之张廷策
玄栖见说穴云根,入室今来幸得门。⑻
炼石何人疑鬼斧,镂冰谁氏夺天孙。⑼
嵩阳二室应难朽,金阕三山此并存。⑽
奕世宫墙瞻仰在,须知吾道自常尊。⑾
门人信甫孙有托
石屋次丘名西韵
长洲钱允汜
天成石室类禅关,檐蒙浮云去住闲。
风送涛声山如应,烟笼百色竹松殷。
坐来伏热浑无暑,笑指仙山别有寰。
我欲吹箫乘鹤去,相期黄石白云间。
次张献之石屋原韵
吴门⑿薛明益
片石覆成屋,悬瓠挂此间。
绿阴敷曲槛,红叶满空山。
日月递催速,乾坤任等闲。
神游东海畔,羡尔舞斑斓。
赠丁道枢九仙五莲胜概遥寄小诗一首
太原王穉登⒀
万叠层峦瑞气浓,胜游何日循长风。
云藏香阁古今在,地产瑶华原隰重。⒁
春雪流澌归别涧,晓岚横翠接群峰。
昼眠梦晤安期语,翘首瀛洲鹤使逢。⒂
花间鸟语连云落,天外鹤鸣带月还。
百世风流如觌面,但看长水与高山。
鸣韶吕一奏。
注释:
⑴贱:价格低。比喻来得容易。一说“眠”字的误笔。
⑵流觞:古人每逢三月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集合于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做“流觞”。
⑶彦:旧时士的美称。 芳:比喻美名或美德。指有才德的人。
⑷兰亭:在浙江省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渚有亭。《水经. 浙江水注》:“湖上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号也。”
⑸嵯峨:高峻貌。黄尊宪《羊城感赋》:“双阕嵯峨耸虎门。”
⑹琅?:指美石;亦指竹。杜甫《郑附马宅宴洞中》诗:“留客夏簟青琅?。” 口:水前字毁损不辨,用“口”代替。 殷(yan):赤黑色。 杜甫《将军》诗:“曾闪朱旗北斗殷。”
⑺元凯:即“八元”,亦称“八恺”。古代传说中的八个才德之士。 碣石: 山名。秦始皇、汉武帝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曹操用兵乌桓过此,作有《碣石篇》。
⑻玄栖:意谓幽居。玄,引申为幽远,因又通“悬”,如玄泉、玄圃;栖, 泛指居住。 穴云根:归隐云雾山中之意。穴,指事物的归宿处。如结穴;云根, “云起山根”之意。门:谓师门。
⑼天孙:星官名。指“织女星”。织女为民间神话中巧于织造的仙女,为天帝之孙,故名。
⑽嵩阳:指嵩阳书院,在嵩山。 二室:《名山记》:“嵩山中为峻极峰,东曰太室,西名少室。”《述征记》:“嵩,其总名也。谓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室也。”
⑾宫墙:房屋的围墙。《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世称师门为“宫墙”、“门墙”,本此。 “奕世宫墙瞻仰在”是说老师一代接一代的艰苦创作精神令人瞻仰。 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⑿吴门:苏州的别称。

⒀丁道枢:丁惟宁长子耀斗字道枢。 九仙:九仙山。 五莲:五莲山。 太原王穉登:《明史.文苑.王穉登传》记其为长洲人;《苏州府志》记其为“移居吴门”的武进人。为石祠题词的人,除山东人外,都是江苏人,其中又多为长洲人。门眉横匾“柱史丁公祠”是长洲人张凤翼题写的,室内“羲黄上人”横匾是王穉登题写的。因此可以断定,太原王穉登就是长洲王穉登。王穉登,字佰谷,“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同时山人布衣,以诗鸣者十数,穉登为最。”他与丁家父子有密且交往和深厚友情。他是少数几个《金瓶梅》最初抄本拥有者之一。⒁瑶华:美玉。白行简《沽美玉赋》:“露瑶华之炯尔,就朝市而沽之。”
⒂安期:即安期生,古代方士,琅琊阜乡人。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之金璧,出阜乡亭(长),皆置之而去。自言去蓬莱山(传说东海中仙山),后秦始皇遣人入海求之不可得。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史记. 秦始皇本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东墙左碑:
九仙山谒⑴丁宪副先生祠堂歌
九仙山头连五垛,悬崖峭壁纷相错。
石窦飞流涌大川,泉甘木美集岩窝。
岩窝石室清更幽,奇峰秀色坐中收。
闲弄潺湲蹋明月,分明人在冰壶游。⑵
门壁楚楚栋宇清,疑有鬼斧与神工。
景物因人更稀奇,问谁为主丁先生。⑶
先生风雅足千古,早遂初衣厌俗伍。⑷
执经问字客如云,时来此地挥谈麈。⑸
胜概依然无变迁,先生蝉退已成仙。
嗣君陟岵追先逸,仍于石室开几筵。⑹
几筵穆肃形如睹,堂构辉煌情独苦。
水长山高永孝思,岂问霜零与露濡。
九仙此日属阿谁,应与先生相追随。⑺
精灵不灭尚依依,啸傲山巅与水湄。
我今瞻仰祠堂里,爽然自失遗尘累。⑻
把笔低回怀哲人,愧无佳句惊山鬼。⑼
遐想当年槃涧宽,何事东山老谢安。⑽
凤毛剩有图南翼,还与此山增巑岏。⑾
寿光李不伐
谒丁先生祠堂
结屋仙岩下,为祠志所萦。⑿
危峰挂户牖,飞瀑落檐楹。
枕漱当年事,羹墙此日情。⒀
高风与孝思,千载共山青。
临淄王复
注释:
⑴谒:进见;请见。
⑵冰壶:指冰壶洞。在浙江省金华北山。由洞底仰眺,天光映射,悬瀑如飞珠溅玉,成为奇观。
⑶谁:犹何,什么。 主:事物的主体、要素。引申为主要的,如主流;主力。
⑷风雅: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诗. 大序》以为风是用教化、风(讽)刺,“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作品;雅释为“正”,是“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作品,政事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分。古代作家有时也用“风雅”一词,借指其所要求的诗篇中的社会内容。如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称赞说:“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即指张籍乐府诗的社会内容而言。由此观之,金瓶梅以词话形式出现,以诗词言话,以话表诗词,是对古乐府诗的改进、发展。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从社会内容来看,《金瓶梅词话》都堪称“足千古”的“风雅”之作。初衣:即“初服”,未做官时的服装。曹植《七启》:“愿反初服,从子而归。”后称辞官为“反(返)初服。”
⑸执经问字:成语执经问难,意谓手捧经书,质疑问难。这里改“难”为“字”,意思相近。《金瓶梅》本为词话,所收入的大量诗词歌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五花八门。这绝非一人闭门造车之作。王化贞《石祠记》言丁惟宁“日与客啸咏往来于墅中。”两相印证,可见,说《金瓶梅词话》为众人集体创作的,是有道理的。谈麈:谈话时手上所执的拂尘。
⑹陟岵:《诗.魏风》篇名。写行役在外者登高思念父母兄长。 先逸:先,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逸,遁世隐居的人。
⑺阿谁:犹言谁,何人。古乐府《十五从军征》:“家中有阿谁?”
⑻尘累:世事的牵累。
⑼哲人:才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山鬼:亦即山神。《楚辞.九歌》篇名, 战国时楚人屈原作。为祭祀山神之歌。
⑽槃涧宽:《诗.卫风.考槃 》:“考槃在涧, 硕人之宽。”《诗序》谓此诗系刺卫庄公“不能继承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诗集传》则说是赞美“贤者隐处涧谷之间。”槃,器名,扣之以成节拍。一说盘桓之意,言自得其乐。 谢安: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安石,出身士族。隐居会稽东山,年四十始出仕。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江东大震。谢安为证讨大都督,指挥晋军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排挤谢氏,使出镇广陵,不久回京病死。
⑾凤毛:凤凰的羽毛。多用以赞美人的俊秀,有先人遗风。 图南:《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阕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谓大鹏升到高空中,才开始飞向南海。后常用以比喻远大的前途。巑岏 :山竦(耸)列貌。
⑿志:记;文字记录;标记。如《三国志》。 萦:缠绕。《诗·周南樛木》:“葛蕌萦之。”引申为牵绊、牵挂。《金瓶梅》倾注了丁纯、丁惟宁两代人的心血,凝聚了众多风雅之士的智慧,得到了象王穉登、董其昌等一些文学大家的赏识,并在一些达官文人中传抄。然而,《金瓶梅词话》从万历三十二年收笔到万历三十九年丁惟宁去世,却始终不能剞劂,如何不使作者萦怀呢?这一句寥寥数字,道出了石祠的来历和用途。
⒀枕漱:“枕石漱流”的简写。意思是用石头当枕头,用流水来漱口。形容隐居山林的生活。
西山墙右碑:
山中即事
少滨主人著⑴
四围翠 环茅宇,一派清漻下远郊。⑵
晓雾深深应变豹,澄潭隐隐欲腾蛟。⑶
儿童啻可绍先业,玄白何须拟解嘲。⑷
信步闲吟聊寄兴,拙夫翻笑苦推敲。⑸
茂苑⑹沙舜风书
荒邨当何地,五垛九仙中。⑺
夏木山衣绿,朝霞溪啖红。⑻
烟光笼僻坞,剑戟列晴空。⑼
揽结恣幽讨,深归造物功。⑽
东吴⑾陆士仁书
凤翮高骞侍从班,羽仪方仰忽投闲。⑿
削成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⒀
永誉自了高月旦,神游从此托仙山。⒁
独余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⒂
云间⒃乔拱书
注释:
⑴少滨:丁惟宁号少滨。
(yan):山峰高险的样子。 茅宇:茅草屋。宇,房檐,凡指房屋。 丁惟宁起先一直是在茅屋内创作《金瓶梅》的。后其长子耀斗“逆探公意”,就地取材,在茅屋一侧全部用石头建了一座石屋供父亲使用。这就是后来的石祠。派:水的支流。 清漻 :清澈的流水。漻,清澈貌;流通。
⑶变豹:即豹变。象豹纹那样显著的变化。《易.革》:“君子豹变, 其文蔚也。”因用以比喻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
⑷玄白:即黑白。引申为是非。 解嘲:受人嘲笑而自己辩解。杨雄《解嘲》:“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大(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按:丁惟宁作为大明王朝末世的一名监察官,对官场的黑暗有着透彻的了解,对吏治之腐败深恶痛绝。但他并无回天之力,因借郧阳兵噪事件遭诬陷而“拂衣而归”,并一再拒绝出仕。布衣草鞋,隐居九仙山,潜心创作。对于这中间是是非非的议论,以及一些人对其高官不做,厚禄不要的嘲弄,他自然不会去“解嘲”。
⑸翻笑:反而笑笑自己的人。翻,反转;反而。在《金瓶梅》第三十回,作者痛斥那时社会“富贵皆因 巧得,功名全仗邓通(钱)成。”并借宋喻明,指出:“那时徽宗天下失政, 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 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试想,迷恋这样一个社会的官位,将意味着什么?那些人不正应当受到翻笑吗?而其“翻笑”的手段,就是“苦推敲”了一部小说《金瓶梅》。《金瓶梅》无情地揭露了明王朝末世的腐朽、糜烂。这样看来,欣欣子确是丁惟宁的知己朋友。否则,他不会称其为“笑笑生”。
⑹茂苑:江苏旧长洲县(今苏州市)的别称。
⑺邨 :村的异体字。 五垛:即今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垛峰。明万历三十年诏改五垛为五莲,遂自成一山。 九仙:九仙山。
⑻啖:食;吃。此处喻溪水被朝霞染上了红的颜色。
⑼坞: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山坞。 剑戟:古代兵器。这里指五莲山剑戟峰。
⑽揽结恣幽讨:根据自己日思夜想的问题,恣意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揽,持;撮取;采摘。结,结念。心所专注;积想所在。恣,放纵;没有拘束。幽,深远;隐蔽的;不公开的。讨,探索;研究。造物:古时以为万物是天造的,故称天为“造物”。丁惟宁在这里是说,自己能够不受干扰地、纵情创作《金瓶梅》,幸亏有九仙山清幽的自然环境。难怪王化贞在《柱史丁公石祠记》里说其“及得此山,大乐之。”
⑾东吴:或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专指旧苏州一府。这里指苏州。
⑿凤翮:指皇帝的羽仗。 侍从班:即一班侍从们,丁惟宁自称。侍从,指在皇帝或官员左右侍侯卫护的人。班,量词。丁惟宁曾任监察御史,通常被称为“侍御”。他又曾“侍经筵”,即轮流入侍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因自称侍从班。羽仪:古时仪仗队中用鸟羽装饰的旌旗之类。这里借指皇帝。 方仰:正当仰望的时候。比喻正在忠心耿耿的为皇帝卖力工作。
⒀出世间:脱尘拔俗,不问世事。
⒁月旦:农历每月初一,品评人物。本作月旦评,后省作月旦。《后汉书. 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神游:精神或魂梦出游;心意相通、神交;死亡的含蓄说法。
⒂独余:独身世外以后。独,单独;独立。余,以外;以后。如业余、 茶余。 鹤往还:在九仙山地区,春季有鹤、雁北飞,秋季南飞。往还一次,即是一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忠君思想和忧郁无奈的心情。这反映在《金瓶梅》小说中,就是把吏治的腐败、社会风气的颓败,归咎于 臣当道。他毫不留情的暴露了那时社会的黑暗,却又不可能提出任何进步思想。其历史局限性由此可见一斑。
⒃云间:旧江苏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的别称。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
西墙中碑:
送丁先生藏主山中⑴
王化贞
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⑵。
烟横野岫闲清昼,花落空庭任晚风⑶。
犹有姓名传太史,可就杖屦对青峰⑷。
千秋俎豆人如在,不与平泉重只同⑸。
注释:
⑴藏主:藏,隐藏;主,指神主。宗庙内所设先君的牌位。
⑵仙人:指丁惟宁为神仙丁令威转世。 乘鹤:犹言驾鹤。驾鹤升天是古代对人死的讳称。 五云:青、赤、黄、白、黑五色彩云。 华表归来:犹言归来华表。三次转世故事言:丁令威本是辽东鹤野县华表庄人,云游在外,久不还乡。后化鹤回归,落在华表石柱上。
⑶岫(xiu):山洞;山谷,峰岚。
⑷太史:古代官名。掌管记载史事------这里是名垂青史的意思。 屦(ju):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⑸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器具。 平泉:平,一般的;普通的。泉,泉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 重只同:古代丧礼暂代主牌以依神之物。《礼记. 檀弓下》:“重,主道也。”郑玄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只,作语助,用于句中。《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诗.风.柏舟》:“母也天只!不惊人只!” 同,相同;一样。这句是说,虽然没有埋葬在这里,但设一牌位,神主石祠也是完全一样的。
琅琊雄峙枕大海,九仙群飞跃灵彩。⑴
峰峰奇秀结云门,东来紫气真人在。⑵
令威翩翩一柱史,早薄荣名谢天子。⑶
自是君身有仙骨,洗耳浮丘酌泓水。⑷
璇宫窈窕似天开,丹楹不琢石无灾。⑸
缥缈方壶出神手,莲华为洞云为台。⑹
柱史婆娑一片石,芙蓉高搴布瑶席。⑺
碧山一笑别有天,阆风飘此御巾舄。⑻
侠君家世籍金紫,使君高风揖圆绮。⑼
芝田瑶草春斑斑,石祠千载争仰止。⑽
丁次君生生绝奇,烟标月格青云姿。⑾
一鞭万里自江北,蹋遍江南问所知。
看君意气罕其匹,与君立谈负红日。⑿
公子天涯本绝伦,高士山中推第一。
去年君行雪作花,今年君归雨打茶。⒀
袖中一匹九仙绢,到处乘风弄紫霞。
西生兄来自密,⒁问奇虎丘。⒂首谒陈古白兄,升以是识西生。北尊
人柱史公九仙山石祠记,乞文古公,谬及不肖,不能辞,勉就一章一报,不足存之。
长洲⒃徐升.
注释:
⑴此诗与上同见于“送藏碑”。 琅琊:山名,在今胶南市。山上有秦始皇时所筑琅琊台。 九仙:九仙山,在今五莲县境内。 群飞:本指昆虫在迁移或交配时所发生的成群飞舞的现象。这里用来形容九仙山奇峰异石翩翩欲飞之状。
⑵云门:也称《云门大卷》,周代“六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乐舞。 东来紫气:成语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含有紫阳之意。 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少数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赠号为真人的;宋时,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天台人张伯端,少好学,熙宁(宋神宗年号)间游蜀,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后人称之为紫阳真人。其于治平间访扶风(地名)马处厚于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处厚。曰:“愿公流布此书,当有会意者。”按:丁惟宁也是天台人,诸城之天台,又曾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也有书《金瓶梅》授人流布,且《悟真篇》产生于宋神宗时,《金瓶梅》产生于明神宗时。这若干因素使丁耀亢在虚构三次转世故事时,称其父丁惟宁为阳道人。这句“东来紫气真人在”亦暗喻丁惟宁就是紫阳道人。
⑶令威:即丁令威,亦称丁令、令威。见《搜神后记.丁令威》。 柱史:亦作“柱下史”,古代称御史为柱史或柱下史。丁惟宁曾为监察御史,因被称为柱史。徐升直称丁惟宁为令威,进一步证明丁惟宁即紫阳道人,是三次转世故事中二转的那位善于锻铁的匠人,是《金瓶梅》的作者。谢天子:丁惟宁因郧阳“兵噪”事件(事见《明史》卷二二七)被“贬三官”,遂“拂袖而归”。据《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记载,丁惟宁不久被“补官凤翔”,但不就,再“起副晋藩”亦不就。石祠文献中唐文焕题词“早谢帝书频”与这里的“谢天子”意思相同,都是指丁惟宁拒绝重新出仕。
⑷洗耳:表示厌听其事。《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宾。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在石祠东北侧里许一山涧内,有“洗耳”两个数米高的刻石大字,为石祠题词者之一的吕一奏所题。
⑸璇宫:以玉石装饰的宫室。这里指丁公祠。
⑹方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⑺柱史婆娑一片石:婆娑,盘旋(多指舞蹈),如婆娑起舞。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言:“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不然,石公几为导淫宣欲之尤矣。”显然,东吴弄珠客称《金瓶梅》作者为石公。丁惟宁生前“修藏白玉堂”,死后神位被放在石函内(中室)藏主石祠,这里又称其“一片石”, 他不就是石公吗? 芙蓉:莲(荷)的别称。这里指芙蓉帐,带荷花图案的帐子。 骞:撩起;揭起。 瑶席:瑶,似玉的美石。这里指安放石函的石座。
⑻阆:指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 御:奉。《书. 五子之歌》:“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 巾舄:头巾和鞋子。
⑼侠君:旧称扶弱拟强,见义勇为的人。 金紫:金印紫绶的简称。使君:旧时尊称奉命出使的人为“使君”。 揖:通辑,集合的意思。 圆绮:意谓完美。圆,圆满、完整;绮,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美丽、美好。
⑽芝田:古代传说中仙人种芝草的地方。 瑶草:古人想象中的仙境的草。这里暗喻《金瓶梅》是芝田瑶草。 仰止:倾仰,向往。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义。石祠前建有仰止坊。
⑾ 丁次君:指丁耀亢。以下诗句转述丁耀亢,他是丁惟宁的儿子,因称“次君”。 烟标月格:仙人的风格。这也是后来丁耀亢在三次转世故事中把自己也称为仙人转世的理由。青云:指高空。比喻清高。
⑿负红日:不觉红日西沉。
⒀去年:万历四十七年。《诸城县志》:
“(丁耀亢)已未十月,负笈(书箱)游吴。” 万历四十七年为已未年,即公元1619年。 今年:万历四十八年。丁耀亢《自述年谱以代挽歌》:“庚申岁暮,始返亲庐。”
⒁西生:丁耀亢字西生。 密:密州。即诸城。
⒂问奇虎丘:虎丘在苏州。这里所问之奇,是指《金瓶梅》的刊印情况。从诗的全文看,徐升题诗时间是在丁耀亢第二年(次?)去苏州临归之时。而且题词本是因“石祠记乞文”而作,因而,所问之奇绝非虎丘之奇景、拟或奇闻轶事。而《金瓶梅》一出,即被人称奇,后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由此笔者判断,《金瓶梅》的刊印地应在苏州虎丘。丁耀亢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六十三岁时,曾将自己的《续金瓶梅》书板寄存虎丘铁佛房。并留时云:“珍重藏书岂无意,名山还近郑公乡”,亦可一证。

日照前三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633-8703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日照公安备案:37110202000108|删帖帮助|手机版| 日照大众论坛

Copyright © 2013-2022 Rzbst X3.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03022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邮箱:rizbbs@163.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