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盐业历史悠久,曾是全国较为重要的产盐区之一。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两城王家滩盐场有盐田2200多亩。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制盐成本的增加,单纯的晒盐方式逐渐被淘汰,盐田也改成海水养殖区。如今,王家滩盐场在搞活经营机制、试点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又大胆进军食用菌产业。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日照盐业打响转型升级战。
在王家滩盐场,因为不再晒盐,原先的生产用房现在用不上了,而在原来的盐滩之上,一片高标准、现代化的杏鲍菇生产车间早已投入使用。
走进万芝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首先看到的是成千上万只菌瓶整齐地摆放其中,韩国进口的全自动食用菌装瓶机正在全速运转。虽说个头不大,但这台设备每小时可以灌装7500多个菌瓶,每天3万瓶的装瓶任务只需4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替代了国内传统的大棚式袋栽食用菌技术,产品质量达到了出口欧盟的标准。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企业花高薪从韩国引进的液体菌种技术。由于杏鲍菇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企业为它们配备了先进的培养生产设备。
日照万芝园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永军:产品的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添加剂,没有添加化肥、农药,属于绿色食品,出口相当受欢迎,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传统的晒盐产业,到新兴的食用菌产业,这种跨行业的转型,变的不仅仅是设备、工艺和产品类别,而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是在多次赴韩国考察的基础上,经过了市场调研和分析测算后,大胆跨出的这一步。
日照万芝园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纪建:杏鲍菇也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珍稀菇类,原先在国外属于贵族的一种菇类,现在逐渐引入中国以后,中国人也感觉吃这东西很好,特别是口感不错。从目前食用菌销售情况来看,国内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个个长相可爱的杏鲍菇全身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今正逐渐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 去年,万芝园生产杏鲍菇3000吨,不仅打进了青岛等周边市场,还销往韩国、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张纪建:下一步我们还有第二期工程,等待市场成熟的情况下,适当上马开发一些新的品种。
回想新世纪初,晒盐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日照盐场经营难以为继。日照盐业人“背水一战”, 集全系统之力,投资5000万元在盐碱滩上高标准新建食用菌企业。从单纯晒盐到海水养殖,再到生产高档食用菌,老盐场的新转型,既是一个解放思想、二次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勇于创新的过程,是产业倒逼,更是顺势而为。
日照市盐务局党委书记张宗坤:我们感觉只有转型发展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同时也要坚持高点起步,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只有走转型发展之路,才能让老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