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体播出时间安排: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首播,日照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日18:25推介,公共频道18:40播出。(持续播出一周至3月5日)
路镛,山东日照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先后修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师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教授。作品曾参加中央美院第四届“学院之光”优秀毕业生作品展;中国美协、湖北省美协举办的“水墨张家界”中国画展览;“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作品展”;“第一、二届心象文脉-----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作品散见于《美术大观》、《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画苑》。《水墨》、《今日画坛》、《艺术与价值》等杂志作专题介绍。香港一画出版社出版《走近画家---路镛》。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员、日照书画院院委、日照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日照市书画联谊会理事。
主持人:路老师,您早在1995年就南下杭州,去中国美院学习中国画,后来又北上中央美院深造,直到2012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算起来将近二十年了,您大概谈一下您的从艺经历。
路镛:好的。1995年,去中国美院国画系进修,那时候是全科进修班,人物、山水、花鸟都学,我最初偏重画花鸟,后来又侧重山水。因为班里画山水的同学偏多,山水课时也就相应增加。现在活跃在当代画坛的林海钟、何加林、张捷、刘文洁、陈磊等老师,当时都给我们上课。所以,我就渐渐移情山水了。1996年从中国美院回来后,也一直从事山水画的研习。2004年,考取中央美院陈平教授举办的“山水精神”高研班,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我的山水画有了一个提升。2009年,我又考取了中央美院艺术硕士研究生,跟随陈平教授专修山水,2012年毕业。
主持人:路老师,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一南、一北您都去学习过。不同院校的学习,对您的艺术创作起到什么作用?
路镛:这一南一北两大美院的学习,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中国美院因为有老一辈艺术家像潘天寿、陆俨少老先生,他们特别注重传统,讲究“笔墨”,所以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美院的教学特色:就是注重“师古人”,向古人学习,研究古人绘画的技法。我在中国美院学习时以临摹古画为主。中央美院的山水画教学,则受李可染先生的影响,注重写生,强调学习大自然。我的导师陈平先生更是注重写生,所以在中央美院的学习,我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画外音:“师古人”“师造化”是学习中国画的不二法门,二者不能偏废。路镛在这两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主持人:路老师,请您具体谈一下您学习过程中的“师古人”。
路镛:古人讲“取法乎上”,临摹学习就是要学最好的,我在临摹的过程中,重点对宋、元人绘画作了研习。像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李成的《晴峦萧寺》、李唐的《万壑松风》、夏圭的《溪山清远》,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容膝斋》、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我都临摹过数遍。其中,对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作了重点研究,通临了三遍。临摹,锤炼了我的笔墨语言,对于了解了前人绘画技法、经营布局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画家来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行万里路”简单地理解为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
路镛:是的。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的,必须要远游,向大自然学习。明代美术评论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明代的另外一位理论家莫是龙在《画说》中也说:画家以古为师,已是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这说明师造化之重要性。行万里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读万卷书还要重要。
主持人:您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路镛:我在这方面得益于遇到了陈平先生。我们说学画要师古人,师造化,还要拜名师。当然每个人对于“名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陈平先生在山水画教学中非常重视写生。我跟随陈先生学习了四年,先后八次下乡写生,每次最少三周。像四川青城山、湖南武陵源、河南太行山、安徽齐云山、浙江南、北雁荡山、湖北武当山、广西桂林、黄姚古镇等,都去过。并且每下乡写生,陈平先生必身先士卒,最用功。白天作画,夜晚仍要点评作业。所以做学生的也不敢懈怠,都很努力。受陈平先生的影响,我每年春天、秋天外出写生也形成了惯例。春下江南,秋登太行,已经坚持八年了。(画外音:写生在常人眼中是一件轻松的事,以为就是游山玩水,勾勾画画,寥寥几笔就完成一幅作品。但是,对于路镛来说,写生就是对景创作的过程。画家与山水潜心对话,专注忘我,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又似老僧入定,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路镛说,当进入这种境界时,会怦然心动,似与群山共响,笔墨也会随笔尖汩汩而出,流淌于纸上,令人不能自已。于是,自然之山水也就化作了画家的山水。)
浙江天台山写生
主持人:路老师,我曾经看到写您的一篇报道文章《教学相长二十年》,知道您从事了近二十年的艺术创作,在这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您有何感受?
路镛:感受很多,搞艺术很寂寞,还要下苦功,全面提高素养。齐白石曾经说绘画是“寂寞之道”,这个“寂寞”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甘于清静,坐热冷板凳,像周总理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沉得住寂寞;二是艺术见解独到,作品像陆游所咏的梅花――“寂寞开无主”,不被认识。第一种“寂寞”是用功,在当下能做到就很不错了,而第二种“寂寞”是要天赋,需要大才,大智慧,像西方的梵高,我国明清时期的徐青藤、八大山人,近代的黄宾虹。(画外音;路镛说书画艺术是要下苦功的,像中国戏曲一样,也是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画的包容量大,内涵丰富。尤其是中国文人绘画讲究的“诗书画印”相结合,对画家的全面素养要求很高,需要你去做的画外功课很多。)
主持人:的确,近代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他们都是诗书画印兼善。从您的作品集里,我也欣赏到了您的书法、诗词和篆刻作品,在这些方面方面您是如何去做的?
路镛: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注重“笔墨”。画家把书法练好了,不仅仅是题字美观,更重要的是能解决绘画中的线条问题,用笔问题。我的书法练得比较广,真、草、隶、篆都写过,行书在“二王”和“宋四家”上下了些功夫,现在我主要是写章草。(画外音:路镛喜欢在画完一幅画后,写点书法放在画的一边,内容有的是古代画论,有的是自己的诗词,或者是从艺心得。他介绍,这样既可以督促自己加强文学、理论的学习,又能注重书法的研习,同时,也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元素)
主持人:诗词对于您的绘画创作影响怎样?
路镛: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被后人公认为“文人画”的始祖。受他影响,后人都追求这种诗画合一的境界。我的导师陈平先生作诗就很有功力,在当代同龄画家中可以说是佼佼者。得到陈先生的教导,我也尝试着写诗,以律诗、绝句为主,我写诗的主要意图是想以“诗心”“文心”来养画,来触发绘画的灵感。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是非常敏锐的。有一年,我在太行写生,雨后初晴,云气蒸腾,使山体虚无缥缈,使我想起了杜甫“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的诗句,那种感受是很真切的。当代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曾画过大量的《杜甫诗意》题材绘画,我想应该是杜诗中的意境和他对自然的感悟产生了共鸣的缘故。
在诗书画印中,诗最难。
(画外音:不惑之年求学感赋歌
秋月黄花灿,离乡赴京城。昔为传道者,今变求学生。老母添牵挂,娇儿少笑声。贤妻扶艺事,佳友伴学程。师长存期盼,寸阴莫敢轻。晨起习章草,业须勤乃精。读诗词歌赋,期文心梦萦。爱从书里悟,好向印中行。笔过山川现,刀游篆字呈。写兰竹清影,怀君子之情。赏古今名迹,集南北大成。览太行雁荡,存水墨写生。有烟云供养,罕车马喧声。看云蒸霞蔚,闻瀑响泉鸣。人多追利禄,我自好丹青。为学无止日,治艺尽余生。艺事乃寂寞之道,其人须心静如水,万物静观皆自得。想平生习书作画,已近廿余年,而艺事难成。庚寅秋,赴中央美院求学,时已近不惑之年,作此感赋歌。路镛记于藕香居。)
主持人:路老师,您作品里的盖了很多印章,这些都是您自己刻的吧?
路镛:有有一些印是我刻的。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学习时都开篆刻课,尤其是在中央美院时,陈平先生请了石开先生给我们教篆刻,石开先生被誉为“当代篆刻第一人”,我受益匪浅。因为我的导师陈平先生也精于篆刻,要求每位学生的名章、闲章都要自己制,所以在上篆刻课时,就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内容刻了一批,自己用。搞篆刻容易上瘾,当时我临摹完一幅山水画后,都还要选一些画上的收藏印临摹一下,盖在画上,觉得很有意思。
主持人:路老师,您从事山水画创作十几年,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请您谈一下您的作品创作思路、艺术理念。
路镛:我庆幸在学画山水画时没走弯路,已入手就跟随中国美院林海钟教授学习树石法,林老师对传统的研究,笔墨的探索,在当代是一流的。有了对传统的学习后,我又恩遇中央美院的陈平先生,在山水写生上有了很大的收获。我的山水画创作面貌就是在临摹传统的基础上,再到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这样逐步形成的。(画外音:路镛的山水画取法宋、元山水,既追求宋人山水画的“搜妙传真”、“丘壑精深”、“可游可居”,又不舍弃笔墨,力图把元人精妙的笔墨运用到画中。所以他的画作不仅气象上是追求高华、劲健的,由于是来源于生活,画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路镛的导师----当代著名画家、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教授这样评价他:驾驭大画的能力非常强,(作品)得力于写生,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素材,他在笔墨上仍然保留了一些浙美的痕迹,它属于南北方的结合,在绘画中他表现的是非常不错的——这种“南北方的结合”会使画面有一种华滋感。湖北美院副教授孟庆星对路镛也有很高评价,他认为“路镛是山东省近几年在中国画特别是山水创作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画家。作品既追求北派山水的厚重、磅礴,又做到有南派山水中笔墨的精妙变化,在笔笔变化中寻求统一;既刻画出大自然中的真意,把握生活气息,又不完全舍弃传统留给我们的程式。)
主持人:路老师,对您的山水画创作进行展望,有什么目标?
路镛: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高一些,是好事,就像学习一样,“取法乎上得其中”,但是能否实现不要太关注,重在过程。选择从事艺术就意味着要永不停息地奋斗,艺无止境。(画外音:路镛在2011年写的《藕香居自叙》中说:“自南下钱塘,求学于中国美院,至两次问业于中央美院,凡十五载,而所学甚浅,深感惭愧。然,余受业以来,恩遇之师,皆为德、艺双馨、精于此道之高人,实属幸运。韩子曰:业精于勤。余将以诸恩师为范,在寂寞之道中深加探研,以不负恩师教诲之功也。”天道酬勤,我们期待路镛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