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于10.1上映的《黄金时代》,是如何从屡遭人拒,到筹得资金;演员们为何愿以最低
片酬,去受拍摄艰辛,他们为了接近角色甚至不惜自虐。时光网记者遍采台前幕后,解读
那些繁华背后的波澜壮阔。
拍《黄金时代》,讲述女作家萧红的故事,是导演许鞍华的理想。加入《黄金时代》,
拍一部好戏,是汤唯、冯绍峰、王千源等一群好演员们的理想。
在他们共同创造的30年代民国文化圈里,也充斥着一群满怀理想主义,意气风发
的文艺青年,萧红、萧军、聂绀弩...戏里戏外,他们彼此映照。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
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那是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日本疗养期间写给萧军的信,也是萧红短暂一生中
难得的衣食无忧,然而,她只身飘零海外,所谓的黄金时代,“却是在笼子里过的“。
许鞍华自己解读:“黄金时代是反讽的”。她也很清楚,直接拍摄那个理想年代
,“是冒风险的”。
用出品人覃宏的话说,《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件反市场的事
。不是商业片,却找来了投资,没有高片酬,却包揽了大腕,拍摄艰难,没有人叫苦叫累
,即便是一个群演,一名幕后工作人员,也为能参与这个“时代”,而觉得无憾。吸引这
些所有人无条件付出的,都是那个叫许鞍华的人。
许鞍华今年67岁,她说,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可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传统意义
上的家庭儿女。但她谈起自己最快乐的事情,脱口而出的是:“拍了一个戏,然后观众很
喜欢”。
作为知名大导演,许鞍华曾经获奖无数,拍出过很多影迷心中的佳作,但她对自
己的成就并不在意,她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金时代》早前在威尼斯放映后,媒体评论堪忧,不少人问许鞍华:是否担心
观众的接受度以及票房?她反而劝媒体:“这是我最实验的电影,你们不要担心那么多,
也担心不了那么多,交给观众”。
那些已经被创作喜悦冲淡的艰难时刻,许鞍华不愿意多提,那些被媒体描述的波折
,也总是被她标志性的大笑,简单消解。
编剧李樯曾写过一句话:“我的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的路上蒸发了”,这说的,
不就是许鞍华和她创造的《黄金时代》吗?
|
|